四月時節,蘭州市皋蘭縣什川的萬畝梨樹迎來盛花期,連綿的梨花花白如雪,洋溢著春日的氣息。4月14日,由市政府外事辦、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門聯合甘肅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育機構蘭州大學經濟學院、蘭州黃河國際傳播中心,舉辦了“蘭州好city,我在這里看中國”梨園古韻·絲路傳香活動。活動邀請蘭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外籍留學生走進被譽為“世界第一古梨園”的什川古梨園,深度體驗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濃厚人文氣息與浪漫田園之美。
漫步古梨園 體驗和美鄉村
什川古梨園的梨樹多種植于明清時期,距今已有數百年。外籍留學生們置身梨園中,只見古梨樹形態各異,枝干遒勁,花團錦簇,潔白如雪。大家被錯落有致的百年梨樹所震撼,紛紛駐足觀賞、拍照留念。導游介紹道:“這些古梨樹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如今依然生生不息,也成了當地老百姓的‘致富樹’。”詳盡的解說,讓外籍留學生們對什川古梨園的歷史背景,以及當地特色梨果產業發展有了深入的了解。
梨園深處,還藏著一家農耕文化展示館,這是一位老人利用農閑時間,收藏老式農具,用自家小院改造而成。外籍留學生們走進院內,映入眼簾的是云梯、接果筐子、挑桿子、木犁、桿秤等,既有種植果樹的工具,也有打糧種麥的農具,還有老式錄音機、老電視機、手搖留聲機等生活用具。“我小的時候也見過父輩們用類似的工具!”來自埃及的留學生高俊鈦驚喜地發現,老人正在向大家展示的打土坯的模子,勾起了他的兒時回憶。在這一瞬間,這些富有鄉村特色和泥土氣息的老物件成為了聯通不同國家農耕文化的橋梁,也讓留學生們感受到中國農耕文化的豐富內涵。
到了什川,怎能不品嘗最具特色的軟兒梨?在皋蘭古樹花村農業專業合作社,外籍留學生們圍坐在梨樹下,第一次品嘗什川人民自己的“哈根達斯”——軟兒梨。清涼的果肉,綿密的果肉,待梨子微微軟化后澆上本地自產的梨花蜜食用,甘甜爽口、清爽奇妙的口感讓所有外籍留學生驚嘆:“這也太好吃了吧!”
蘭州鼓子遇上古詩詞 外籍留學生感受非遺雅韻
蘭州鼓子作為蘭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片,是中國曲藝的古老曲種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聽鼓子,唱鼓子,是什川人民茶余飯后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這不,在梨園里,外籍留學生們就遇到了蘭州鼓子表演。在滿園盛放的梨花樹下,表演者們在揚琴、二胡、三弦等樂器伴奏下放聲高歌,一曲唱畢,外籍留學生紛紛喝彩。“蘭州鼓子很有特點,在梨園中聽完一曲蘭州鼓子,感覺更加貼近當地的民俗文化了。”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天明給蘭州鼓子的表演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在接下來的詩詞互動環節,外籍留學生開啟換裝模式,身著漢服,徜徉在梨花樹下,吟誦著“梨花”主題的詩句,感受中國漢服之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換裝后的外籍留學生也讓梨園秒變“出片現場”。“這是我第一次穿漢服,穿著漢服在梨園里拍的照片真的很好看。”來自越南的黃青草,迫不及待地想把這份梨園的浪漫春日記憶分享給自己的同學、朋友。
來自阿富汗的留學生李想開心地表示:“這里的風景太漂亮了,群眾也非常熱情,非常友好。在這片萬畝梨園,樹齡超過百年的古梨樹有九千多棵,這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的體驗很棒!”
此次梨園古韻·絲路傳香活動不僅讓留學生們打卡了“甘味”地方特色農產品,也是一次文化體驗之旅,成為留學生們感知中國文化、黃河文化的生動課堂,在百年古梨園中感受什川梨花的“生態之美”,梨花詩詞的“文脈之厚”,搭建起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橋梁。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溫紀超 實習生 周珈宇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