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遙遠的非洲大陸,曾經存在過一個由黑人建立的強大而古老的帝國,那就是馬里帝國。
這是一個富庶的國家,他們坐擁全球一半數量的黃金,還擁有相當豐富的鹽和其他金屬資源,這是其他國家不敢想象的與生俱來的優勢。
馬里帝國的人將這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帝國不斷發展。
為了捍衛國家安全,帝國也組建了一支強有力的軍隊。
這支軍隊的戰斗力,無法與全球范圍內的其他國家進行直觀對比,但僅僅就非洲地區來看,它擁有絕對的優勢。
如此龐大且富饒的帝國,最終卻還是走向分崩離析的局面。
堪稱歷史傳奇的馬里帝國,為什么最終會走向滅亡?他們的經濟優勢,具體又體現在哪些地方?
資源富饒,貿易興盛
提到非洲,不少朋友產生的刻板印象或許是落后和貧窮。
在當今世界,非洲各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確實遠遠比不上其他大洲國家,黑人代表著落后的文明體系,他們也成為了種族歧視鏈當中的最底層。
雖然如今的世界價值體系提倡種族平等,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種族歧視依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他們更是將種族歧視發揮到了極致。
飽受欺凌和羞辱的黑人,在遙遠的14世紀,也曾經創造過非洲大陸上的奇跡,這個奇跡是一個古老的帝國,馬里帝國。
馬里帝國的領土包括撒哈拉沙漠全部的土地,還包括森林和河流周圍的土地,可以想象,帝國幅員遼闊,占地面積龐大,各類資源的儲備自然也非常豐富。
在上個世紀,中國工人群體之間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的淘金熱,人們淘金的地方,正是非洲,非洲這片土地,有著相當豐富的黃金資源。
雷埃曼薩執政時期,馬里帝國發展到了最巔峰的狀態,當時帝國內部儲存的黃金資源,幾乎占據了整個世界的一半。
曼薩是一位極端個人主義的君主,他對于國家的財富展露出非常強烈的占有欲。
在他眼中,馬里帝國的一切財產都歸他自己所有,包括帝國境內的所有金礦,以及人們開采和挖掘出來的眾多金塊,那都是他的私人財產。
他強勢地把黃金收歸己有,因此也拒絕民間群眾私自掌控金塊,民間可以流行的與黃金有關的東西,只有金粉。
國家伸出宏觀調控的大手,干預市場的貿易交易形式,這一舉動可以有效防止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
值得一提的是,在馬里帝國境內,貨幣流通的形式并不統一,即使這是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帝國,他們也并未實現商品交易上的一致性。
在馬里帝國龐大的土地上,不同地區的人民采用不同的交易形式。
有一部分地區還在采用傳統的以物易物形式,還有一部分地區擁有專屬的貨幣,當然也有人把金粉當作一般等價物,用來交換。
這個坐擁全球一半以上黃金的古老帝國,在當時可謂是十分富裕,帝國的貴族階層,幾乎達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
他們占據著非常顯著的資源優勢,也通過貿易交換將之轉化為經濟優勢,不斷推動帝國的發展與強盛。
除了黃金之外,這里還擁有豐富的鹽資源。
鹽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生活必需品,人們的飲食離不開它,北方地區是鹽的產地,這里最不缺的就是鹽。
而南方地區卻幾乎找不到鹽的蹤跡,人們只有通過購買的手段,才能獲得這一種至關重要的調味品。
于是馬里帝國南北地區的貿易開始大范圍展開,許多駱駝商隊搭載著鹽,從北方來到南方,對兩者進行資源置換,既滿足了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滿足了南方地區民眾基本生活的需求。
民間的一切商品貿易,都得經由帝國統一管理,在這一交易上,國家也會獲得一定的經濟利潤。
這樣的發展方式和中國古代十分相似,古代封建王朝推行鹽鐵官營制度,所有販賣鹽和鐵的商人,都需要定期向國家繳納非??捎^的稅費。
這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
除了鹽之外,銅在北方也十分常見。
想要實現資源交換,貿易又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商人從北方運來銅,交換來自南方黃金粉末或者金條。
在流通全國的貿易網絡影響之下,黃金資源幾乎能夠覆蓋整個馬里帝國。
馬里帝國的貴族階層,他們的生活也十分奢侈,正是因為從來都不缺錢,所以他們才不懂得什么叫低調和樸素。
有傳言稱,曼薩居住的宮殿是由黃金制成,他熱衷于在全國范圍內收集金塊,除了想要壟斷財富之外,還想為自己建造一座絕無僅有的宮殿。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主人能夠住進黃金制作的房屋,除了他。
這座宮殿是他對于自身權利和地位的彰顯,當然也體現了馬里帝國特權階層的優越性。
在任何一個古老的帝國中,社會階級分化都十分嚴重,哪怕這是一個富庶的帝國,龐大的財富還是僅僅掌握在20%的社會成員手中。
位于社會底層的普通群眾,依然需要通過辛勤勞動來換取基本的生存保障,他們幾乎沒有附加價值,從事著最簡單也最勞累的體力勞動。
他們始終處于被剝削的局面中,他們的財富無法與整個國家的財富共進退。
這就是馬里帝國的社會現實,也是每一個古老的帝國都會存在的問題。
國家富裕,并不代表民眾富裕,站在金字塔頂尖的,始終是極少數的社會成員。
軍隊性質,極為特殊
馬里帝國擁有如此豐富的資源儲備,自然會擔心其他國家的侵略和掠奪。
為了保證自身的國防安全和財產安全,他們必須組建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保障社會既得利益者的權益。
在帝國境內,各個不同的地區分布著不同的氏族部落,每一個部落,都有義務選拔青壯年男性,組建國家層面的保衛型軍隊。
一旦通過選拔,這些勞動力就會成為全職軍人。
他們不必再承擔生產勞動,不用為了養家糊口而操勞。
在軍隊當中,他們的一切生活需求都有專業的國家后勤相關機構來保證,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明確的后勤概念,但軍人們自己知道,服兵役就可以逃避勞動。
帝國境內不乏一部分男人,他們厭惡勞動,生性懶惰,參軍入伍,成為了他們唯一的出路,也是他們最后的退路。
馬里帝國軍人日常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訓練,一切訓練都為了戰爭服務。
從某種意義上說,馬里帝國和古希臘的斯巴達城邦非常相似。
他們都非常注重國家的軍事發展,傾全國之力發展軍事力量,國家的一切建設工作,也會以軍事為核心。
但不同的是,斯巴達在經濟發展層面十分欠缺,而馬里帝國也不同,強大的經濟實力,也成為了他們建設軍隊最有力的底氣。
馬里帝國的軍隊,主要分為步兵和騎兵兩種編制。
步兵一般會參與小型戰斗,并作為主力軍投入其中。
他們會使用簡單的長槍與弓箭,身上的裝備也以輕便為主,步兵的優勢是動作靈活,轉移迅速,常常能夠打出聲東擊西的戰術。
普通的戰場,強大的步兵完全夠用。但是一旦遇上敵人的重量級隊伍,步兵就完全不夠看了。
此時此刻,騎兵便需要發揮重要作用。
與騎兵配套出現的,很顯然就是戰馬。
在浩瀚的撒哈拉沙漠,養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馬里帝國境內還有大片森林,也有川流不息的河流。
在這些地方,戰馬便能夠生存和生長。
騎兵使用的武器以長矛為主,能攻能守,遠近皆宜。他們在戰馬上馳騁,揮舞著長矛,威武不凡,所向披靡。
長矛、弓箭、長槍,這些具有極強殺傷性的武器,除了能夠在戰場上震懾敵人,還能用于表演。
同古羅馬帝國一樣,馬里帝國也常常會舉行各種節日的公眾表演活動。
士兵們在這一場合之下,便會充當表演人員,揮舞著手中的武器,把一身的本事展現在貴族階層和觀眾們的眼前。
有了軍隊的保障,馬里帝國在經濟發展上更加游刃有余,這兩者相輔相成,彼此推動,最終讓馬里帝國達到了巔峰狀態。
盛極必衰,這是世間萬事萬物必然會遵守的規律,如此強大和繁榮的馬里帝國,最終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
很難想象,真正讓馬里帝國分崩離析的,不是外界強大的敵人,而是自己人的內訌。
爭權奪利,政權分裂
馬里帝國的分裂和消亡,與爭權奪利四個字密切相關。
1610年左右,馬哈茂德四世去世,他是一位強大的君主,有能力有手腕,把一個龐大的帝國打理得井井有條。
都說虎父無犬子,可馬哈茂德四世生出來的幾個兒子,卻完全沒有繼承他的才能和魄力,更沒有他那令人稱道的格局。
幾個兒子只知道明爭暗斗,沒有一個人把精力放在國家治理之事上。
群龍無首的馬里帝國,經濟逐漸蕭條,民生逐漸凋敝,社會矛盾越來越多,軍隊當中的戰士們也淪為了貴族階層的工具人。
王朝失去了民心,群眾不再擁護貴族階層的統治,馬哈茂德四世的幾個兒子都失去了國家長治久安的能量來源。
他們都想登臨至尊之位,為此不惜手足相殘,然而到最后,他們彼此制衡,誰也不能消滅對方,誰也無法如愿。
內斗相比起外部侵略來說,往往更能消耗一個帝國的生命力。
所以人們才說,羅馬帝國死在自己人手上,而非外人手中。
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依靠很多方面共同作用。坐擁地球一半黃金的馬里帝國,最終也難逃覆滅的宿命。
結語:
馬里帝國的經濟基礎,依靠其充沛的資源搭建而成,這里擁有豐富的黃金,北方和南方的鹽、銅等貿易往來,也促進了國家經濟發展。
全職軍人,體系化的軍隊,給帝國帶來了有力的保障。
看似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馬里帝國,最終還是因貴族階層之間的爭權奪利而土崩瓦解,或許這就是古老帝國的宿命。
參考資料:
《非洲大國》
《帝國的成長與消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