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行走城市,我們時常發現,許多地方在發生著變化。
老小區、老廠房變成宜居地、打卡地,老樓宇、老遺跡成為新興產業聚集地、歷史文脈傳承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優化升級公共空間、盤活閑置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風貌品質等舉措,讓城市“二次生長”。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據統計,2019年中央部署實施城市更新以來,全國已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近28萬個,更新改造地下管網約50萬公里,打造口袋公園4萬余個。城市,越來越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城市更新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國防建設則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如何在城市更新中融入國防理念,同步推進國防建設,多地作出了有益探索。
——編 者
重慶市推進人防工程提檔升級——
“山城洞天”展新顏
■本報特約記者 趙曉菡
近日,重慶市沙坪壩區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來到轄區一家火鍋店進行例行檢查。這次,聯合檢查的還有區國防動員辦公室工作人員丁杰。
國動辦工作人員緣何參與檢查?
“這家火鍋店開在改造后的防空洞里,我們要確定防空洞的主體結構和防護功能是否受到影響。”丁杰為記者解開疑惑。
近年來,重慶市有序推進基礎設施、老舊住區、美好社區、公共空間、設施設備等5類更新,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在城市更新進程中,為滿足發展需求,該市軍地在保證防護功能的前提下,實施“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務民生專項行動,對一批早期人防工程進行開發利用、升級改造。
如今,吃“洞子火鍋”、在防空洞“背簍菜市場”買菜、到防空洞納涼點避暑,已成為重慶市民的日常。在服務民生的同時,為了使人防工程結構不變、功能不減,重慶市國動辦指定專人負責,定期組織檢查、開展技術監測。
“1941年6月5日,日軍出動24架飛機,對重慶進行長達5小時的‘地毯式’轟炸,成千上萬的市民涌入防空隧道避難,大量人員因窒息和踩踏喪生……”清明節期間,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了解慘痛歷史、緬懷罹難同胞。
這座象征山城人民“愈炸愈強”不屈精神的防空隧道,于2021年保護修繕后開放,游客得以深入隧道參觀。
“我們為加強人防知識宣傳,升級了2000年在隧道入口處布設的展覽,并在保持遺址整體風貌的前提下,加固人防工程,增強防護功能。”重慶市人防工程設施管理站工作人員馮濤介紹說,他們設置防火單元,增設消防疏散出口和系列消防設施,并根據戰時應用需求改造排煙和通風管道。
渝中區是重慶市中心城區,著名的解放碑商圈就坐落在這里。著眼緩解日益增長的地面交通壓力,該市在進行基礎設施更新時,向地下空間要“暢通”。在利用部分防空洞的基礎上,擴建了解放碑地下環道,大幅提升區域交通運行效能。
在進行地下環道三期建設時,市國動辦提出,解放碑地下環道人流量大,要突出人防功能,才能在緊急狀況下有效保護人群。
“在大型工程中修建人防設施可不容易。”參與工程建設的工程師鄭旭告訴記者,由于出口位于下坡且洞口尺寸超出常規,一般防護密閉門易留有縫隙。為做到“嚴絲合縫”,工作人員多次進行現地測量和試驗,最終將防護密閉門的定制尺寸精確到毫米。
“雖然特別定制增加了投入,但此舉有助于實現戰備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是現代人防工程建設的必要舉措。”重慶警備區某局領導表示,城市更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人防工程也應同步提檔升級,為城市安全提供重要屏障。
遼寧省大連市加強軍事設施保護——
軍地維管“一本賬”
■潘善磊 本報特約記者 范奇飛
“我們排查了6處正在施工的軍事設施,確定施工報備流程完整,現場未發現問題。”前不久,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椒金山街道召開軍地聯席會,軍事設施維管員、民兵朱潤澤率先報告巡查情況。參會人員人手一本新鮮出爐的“軍事設施維管賬簿”。
“2024年10月,完成對水池山國防坑道的維修加固,建立標識;2025年2月,區、街道、社區三級聯防組,對水池山國防坑道進行維護與巡查……”
記者翻看這本賬簿發現,該街道以城市更新為契機,結合雨污分流、外立面翻新、增設便民設施等工程,推動老舊軍產小區改造升級,保證了軍事設施的良好狀態。他們還發動社區干部、基干民兵組建了一支聯合巡查隊伍,定期巡查國防坑道等軍事設施,確保安全穩固。
軍地協同形成合力,軍事設施保護穩步推進。2023年9月,大連市軍地聯合發布《關于切實做好軍事設施保護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在城市更新項目審批、建設過程中,涉及軍事設施的必須經過軍事機關的審核同意,并對破壞軍事設施的行為制定了嚴厲的處罰措施;對于因城市更新需要對軍事設施進行遷移、改造的項目,建立了補償機制和綠色通道。文件進一步完善軍地協同機制,推動國防建設與城市發展互促共進。
4月初,大連金州灣國際機場人工島上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在新機場布局規劃中,就預留有軍事使用區域和通道,設置軍民共用的基礎設施,如跑道、導航設施等。”施工現場,工程顧問、空軍某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據了解,由于現有的周水子國際機場已無法滿足城市長遠發展需求,大連市啟動新機場建設。因機場建設帶來的軍事設施保護問題,軍地密切協調快速處置,已建成合規的緩沖地帶和安全空間,既保證軍事設施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又確保軍事設施的調整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國防建設,駐軍部隊也積極助力城市更新工作。此前,該部應地方政府請求,優化調整軍民航管制空域,支持低空航線試點和通航產業發展。3月30日,“東港—海洋島”航線首航儀式在大連東港商務區舉行。這條陸島直升機觀光運輸航線的建成,為城市立體交通網絡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軍事設施保護法明確,國家統籌兼顧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軍事設施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軍事設施保護相協調。大連軍分區領導表示,這就要求軍地密切協同,推進城市更新的同時注重軍事設施保護,讓城市發展與國防建設相協調,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國防效益的最大化。
湖南省益陽市拓展國防教育陣地——
“微陣地”融入生活
■金華滾 肖 騰
來到湖南省益陽市,游客大多會到網紅景點“頤年古巷”打卡,體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場景。相鄰的“紅軍苑”往往成為游客順道游覽的下一個目的地。
“這里居住過4位老紅軍,其中向長生、譚紹華是追隨賀龍元帥參加紅軍的,龔雙清1929年參加紅軍,李子榮參加過平型關戰斗。1964年,他們響應國家號召來到益陽工作,將家安在這里。”益陽市汽車路街道負責人介紹,4位老紅軍已先后離世,但“紅軍苑”的名字留了下來,街道還開設一個老紅軍事跡陳列室,詳細介紹他們的革命事跡。
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時,益陽市將小區分為“頤年古巷”和“紅軍苑”兩部分,“紅軍苑”以紅色文化、國防元素為亮點。他們將樓體外墻統一整修為紅色,還在小區空地建設紅軍雕塑、紅軍亭等,濃厚社區國防氛圍。
近年來,益陽市針對中心城區基礎設施陳舊、房屋老舊、城市功能設施不足等問題,開展城市更新行動,對上百個舊街巷、老小區進行改造升級。該市軍地以此為契機,將國防元素融入老舊街區改造、公共空間建設、基礎設施更新等,同步推進國防教育陣地建設。社區“擁軍墻”、街道“軍功榜”、河堤“國防長廊”、公園“軍事角”……一個個國防教育“微陣地”,出現在益陽大街小巷,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去年底,家住南縣德昌公園附近的居民發現,公園里多了一架退役戰斗機和數門退役火炮。它們的來歷、背后的故事,引起大家的好奇。為大家科普解惑的是南縣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李豐。
李豐是一名參戰老兵,經常深入社區、學校宣講。現在,他喜歡將課堂放到德昌公園。他認為,公園里的殲-6戰斗機、81式122毫米火箭炮等裝備,就是難得的教具。借此講裝備發展史和戰斗故事,非常直觀效果很好。
“我們聯合市委宣傳部、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單位,在公共空間升級改造時拓展國防教育陣地。”益陽軍分區政治工作處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先后在5個城市公園、廣場、休閑步道里添置了退役裝備,設置了雙擁主題燈箱等。
資江蜿蜒,穿城而過。自實施河堤美化工程以來,河堤上陸續新設了一批擁軍亭、國防主題雕塑等。這些設施與河堤翠柳、青碧江水交相輝映,構成美麗城市畫卷。其中,浮雕“鐫刻在軍旗上的益陽記憶”,時常引來市民駐足觀看。浮雕主體是一幅益陽地圖,還展示了紅軍長征過安化、馬跡塘阻擊戰等發生在益陽的軍史故事,段德昌、曾士峨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據統計,益陽市已建成國防教育“微陣地”60余處。它們普遍規模小、投資少,適合益陽這樣的中小城市。由于建在街頭巷尾,群眾休閑時就能接觸到國防元素,有利于國防教育日常化、生活化,擴大國防教育覆蓋面和影響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