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華貿中心正用新系統重寫一個古城商業的新范式。
撰文丨銳裘、miaomiao
在蘇州古城的復興進程中,一個更具系統性和未來感的商業地標正在成型。
近日,華貿集團正式宣布與華潤萬象生活達成合作,蘇州華貿中心商業部分將由華潤萬象生活接管運營,至此,蘇南地區首個萬象天地,正式落地姑蘇,蘇州的古城商業格局即將迎來一輪徹底重構,14萬m2的商業體量為未來商業留出了足夠的想象空間和舞臺。
華貿中心的看點不止于此,除了14萬m2的蘇州萬象天地之外,在79萬m2的超大規模里,蘇州華貿中心還聚合了12.3萬m2的超甲級寫字樓、設有190間客房的麗思卡爾頓酒店、9棟國際公寓及H+美術館等。
商業生態、總部辦公、高端住所、文化藝術.....這是一次商業落地,也是一場關于城市更新如何被系統組織的探索實踐。華貿正以整合者的姿態,推進這場古城商業的全面升級。
為什么需要系統性的古城更新?
姑蘇城千百年來從不缺好故事。
2500年未變的城址,織就水網小巷的古城結構;山塘街、平江路、觀前街,串起了歷史和市井;園林、非遺、街巷品牌,不乏標志性特色。甚至當下新興起的十全街里所發生的網紅感和生活味,也頗為一種新的亮點。
蘇州古城
但與此同時,回到城市層面,古城在現代城市復興上依然還存在不少亟待解答的問題:為什么我們對古城的印象依然還只是“適合走走看看”?旅游場景豐富了,本地生活方式是否還有機會獲得真正煥新?
從目前來看,古城仍然更像是“短暫停留”的目的地,而不是“長時間生活”的選擇。
這其中的問題,是結構性的:早期規劃的商業點位分散,使得古城更新的速度相對緩慢,長期以來給人留下了交通不便、商業老舊等印象; 盡管近些年城中出現了不少新商業空間,但又因古城空間利用受限、建設尺度有限(建筑限高24m)等各方面限制性因素,讓古城難以形成系統性的生活場景和商業聚合。
在園林、老街之外,蘇州古城亟需一個能夠一站式能“打通日常”的新空間,既能導入新商務機會與高凈值人群,又能聯結本地年輕人社交消費的需求。
而蘇州華貿中心的落點,恰好卡在這樣一個結構性缺口上。它在古城核心,卻不在限高區,是蘇州目前唯一能夠容納“整合型地標綜合體”的理想之地。在選址的基礎上,將項目的文化、商業、藝術、居住、酒店與國際資源等多方面要素相統籌,與古城復興所需要的高能級定位相匹配的能力也顯得至關重要。
蘇州華貿中心
在城市更新中,有些項目是“補空白”的,有些項目是“升層級”的,而蘇州華貿,或許屬于那種“重構關系”的類型——通過新的勢能,新的整合,完成人與姑蘇古城的關系重構。
從北京到蘇州,
整合力,是華貿的底色
城市綜合體的打造向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充滿長期平衡與精準把控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樣,商業開發者能承載城市綜合體整合及運營能力,一樣得遵循這點。
很多人提起華貿,必然會想到北京東四環門戶上那片藍玻璃幕墻下的高端生活圖景:辦公在華貿寫字樓、消費在SKP、居住在華貿公寓、應酬在麗思,商圈與生活交錯,自成生態。
但對行業更有參考意義的,是這個商圈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從千禧年之際的荒地起步,歷經多年逐步形成。體量高達100萬m2的北京華貿,從邀請美國KPF設計事務所進行規劃設計做起,到引入麗思卡爾頓、JW萬豪酒店,再到國際金融機構和高端百貨,形成完整的高端城市生態,不斷整合資源、更新業態、組織品牌、引導場景,最終重塑了“城市綜合體”該有的模樣。
這背后,是一種“綜合體思維”在驅動:項目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一套長期運營機制,要有內容、有彈性、有協同。而這套經驗,也成為蘇州華貿的根基之一。
北京華貿中心
當然,商業本需因地制宜。在蘇州,華貿沿襲整合經驗的同時,并未完全復制北京的路徑,而是從古城語境出發重構項目內容。
蘇州是離不開文化的,比如,在文化肌理方面,不再只是置入美術館作為藝術IP,而是將H+美術館、梨園公所、紫芝園、潮州會館等文化場域聯動起來,構建“文化體驗帶”;
蘇式生活是有松弛感的。商業規劃打破盒子式的體塊結構,引入開放式街區,未來可打造更多社交屬性空間、全天候業態組合,以及強調社群感的公共節點,鼓勵“慢消費”與“輕社交”的發生,來回應古城細水長流的生活節奏。
而如此開放式的空間規劃,也為引入萬象天地產品進行了鋪墊。北京華貿與城市進行退線,留出足夠的公共空間,蘇州華貿中心也退線了,退一步既是對城市的尊重,也是商業規律的要求,才有了劉家花園的留存。
讓綜合體獲得一次文化共生的嘗試機會,也是在用新的系統重寫一個古城商業的新范式。
如何用綜合體
打開全新的姑蘇生活方式?
蘇州華貿中心仍在建設中,但其整體輪廓與功能分區已經基本清晰。項目總建筑面積約79萬m2,涵蓋了五大板塊:
? 商業部分:14萬m2的蘇南地區首個萬象天地,涵蓋購物中心、商業街區、地下商業;
? 辦公部分:150米高的超甲級寫字樓,連接多層商場空間;
? 酒店部分:江蘇第二家麗思卡爾頓酒店,包含190間客房;
? 居所部分:亞太首家萬豪旅享家公寓,萬豪行政公寓,雅詩閣服務公寓,包含9棟高端國際服務公寓,涵蓋多類人群需求;
? 文化藝術:由安藤忠雄設計的H+美術館、重修復原的紫芝園、活化的梨園公所等。
五大功能板塊之間,不是分區平鋪,而是交錯嵌套——比如辦公區與商業層可直接通達,美術館可外擺連接廣場空間,街區內未來所引入的生活向業態,既服務游客,也鏈接住戶,如此空間流轉之間,形成了一個更接近“真實生活”的城市縮影。
當暮色侵染上塘河畔的黛瓦,華貿中心的玻璃幕墻將折射出千年姑蘇的嶄新輪廓。
這里將不再是游客快門里的驚鴻一瞥,而是生長著鮮活的城市敘事——商務精英在美術館露臺構思創意,年輕主理人在園林街區釀造咖啡哲學,駐地的藝術家在紫芝園中暢懷古今,城市的當代脈動沿著地鐵軌道注入古城核心。
特別的,蘇州萬象天地作為這一系統中的商業主力,被賦予了高度的“城市公共性”:開放式的商業形態串聯了多個廣場、街巷等室外空間節點,消費者游逛體驗感應運而生,彌補了姑蘇區甚少公共空間的空缺,未來華潤必然會用豐富的內容展演,使這里成為“城市社交的發生地”。
另一方面,蘇州華貿中心尤為看重在地文化的嵌入。蘇州萬象天地未來將和華貿中心的文化資源共同營造一個共生的藝術人文生態,其關鍵則在于深入城市內心,既包含景觀、建筑的營造,也囊括生活方式的體現與在地文化的傳承。
目前蘇州萬象天地已在積極籌備中,而蘇州華貿中心的其他幾個重要業態即將率先問世,讓公眾能夠先行體驗。
H+美術館將于5月25日開啟試運營,我們期待的是這里如何用國際藝術融入蘇州本土的生活提案:空間透亮的多功能大廳、休閑愜意的屋頂花園,移步易景,且每一個細節都符合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的審美趣味,由此打造項目自身的文化符號。
蘇州麗思卡爾頓酒店則已于3月中旬開幕。隨著酒店的開幕與H+美術館的落地,未來酒店、美術館與商業之間也將不斷產生新的跨界互動,如品牌聯合活動、藝術展覽與酒店住宿套餐、商業空間與藝術空間的融合體驗等,都在規劃之中。
這樣一座“可逛、可玩、可社交”的多功能立體生活聚場顯然已經整裝待發。盡管是開拓新興市場,蘇州華貿中心好似已在運籌帷幄之中。復合化的多元服務,足以讓蘇州華貿中心重塑本地生活微縮圖景,而這個圖景,也將成為游客體驗在地風情,年輕人回歸姑蘇的新窗口。
蘇州古城的魅力,一半來自歷史,一半來自今天的人還愿意在這里生活。
要實現真正的古城復興,關鍵不在“增加項目”,而在“優化結構”。華貿來到蘇州,不僅要建造一個商業綜合體,更是在古城內部構建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體系,以更高能級的資源整合,幫助蘇州古城實現真正的“城市更新”。
它幫助我們重新理解城市綜合體的意義:不只是物理上的“功能疊加”,而是文化、社交、消費、藝術之間的“關系建構”; 它也提出了城市更新的另一種路徑:不是拆舊建新,也不是修舊如舊,而是系統整合。
如果說北京華貿用20年運營打造了一個高端商圈的城市樣本,那蘇州華貿,更像是在古城內部打造一套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活系統”。它既是新一代城市更新實踐的落點,也是古城再年輕化的起點。
這座79萬m2的城市芯片,正在為蘇州編譯著古老肌理和未來生活的兼容系統——讓每個生活在此的人,都成為古城復興的實時注解。或許未來人們記住這座城市,并不是因為某一棟樓,而是某一種生活方式在這里發生過——那樣的生活,剛好被蘇州華貿中心所營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