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易雪 通訊員 梁曉慶 李海波
春日的兗州區漕河鎮,處處涌動著文明實踐的熱潮。從群眾自導自演的“三下鄉”舞臺,到非遺技藝與鄉村振興交融的“村晚”,再到“幸福食堂”升騰的煙火氣,這座魯西南小鎮正以群眾為主角,書寫著新時代鄉風文明的鮮活篇章。
“以前看演出是城里來的‘大明星’,現在咱自己就是‘民星’!”在年初“三下鄉”惠民演出現場,漕河鎮漕河村村民陳紅英帶著獨舞《娥嫚》登臺,曼妙的舞姿和古典舞韻結合引得臺下掌聲雷動。從歡快的舞蹈到美妙的歌聲再到鏗鏘的詩朗誦,100余名參演者全是本地群眾。漕河鎮副鎮長陳浩男介紹:“節目單是群眾‘點菜’,舞臺是群眾‘掌勺’,連義診、書畫指導也由村醫和志愿者擔綱?!?/p>
這股文化自覺的熱潮,在薛朱劉村文藝演出活動中翻涌成浪。在村文化廣場上,58歲的劉揚坤帶領村民志愿表演隊,以百年傳承的“跑竹馬”拉開“冬季村晚”序幕。鏗鏘的鼓點中,大洪拳傳人呂在田一招“青龍擺尾”引得喝彩連連,婦女們手持彩扇將傳統秧歌與現代街舞混搭創新?!拔覀兊奈乃嚒頃k了40多年,從最初幾十人圍觀到網上直播,秘訣就是讓鄉親們自己‘當家’。”村支書薛偉說。今年線上招募的豫劇票友、川劇變臉愛好者,更讓鄉土盛宴煥發新魅力。
當群眾自覺的文明實踐浸潤生活,幸福便有了具體刻度。在邴村“幸福食堂”,72歲的獨居老人李秀蓮每天中午都能吃上熱乎飯:“志愿者不光送餐,還陪俺拉家常,比親閨女還貼心?!边@座由廢舊倉庫改造的食堂,不僅是老人的“暖心廚房”,更成了鄰里互助的“溫情驛站”,2024年累計服務老人5000人次。而在管口新村端信書屋的“六七課堂”,每周義務教孩子們書法的退休教師呂井華說:“過去農家書屋‘鐵將軍把門’,現在成了老少的‘充電站’,看著娃娃們練字,就覺得文化根脈斷不了?!?/p>
從“政府搭臺”到“群眾創排”,漕河鎮在實踐中趟出出“三人三扶三到位”新路徑,由老黨員、新鄉賢和田秀才等組成的“三人”小組穿梭于田間地頭,既當政策“翻譯官”,又做矛盾“調解員”。去年麥收時節,歇馬亭村兩戶村民因灌溉用水產生糾紛,小組長王茂安帶著大家實地測量、制定輪灌方案,用“馬扎議事會”化解了積怨。“現在我們村‘有事漕我說’,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村支書自豪地說。僅2024年,全鎮“三人”隊伍參與調解矛盾156起,幫扶困難群眾145戶,將文明實踐的根系扎進千家萬戶。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從“旁觀者”到“創造者”,漕河鎮用群眾智慧澆灌出文明實踐的參天大樹,正如鎮黨委書記徐晉所說:“文明實踐不是曇花一現的‘盆景’,而是群眾共建共享的‘風景’,我們要讓每個漕河人都成為幸福劇本的編劇?!比缃竦匿詈渔?,紅白喜事比排場成了比文明,房前屋后堆雜物變成“美麗庭院”,曾經的矛盾糾紛多發地化身“端信家園”。在這里,每場活動都是百姓的生活劇場,每次服務都在續寫端信故里的文明新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