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弘揚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濟南市以“泉心為老”志愿服務品牌為引領,聚焦老年群體實際需求,通過構建“三大體系”、實施“四大行動”、創新“三項機制”,推動為老志愿服務向專業化、社會化、精準化發展。
2025年,濟南市以“泉心為老”品牌為引領,以三月志愿服務月為契機,全市范圍內共開展了800余場為老志愿服務活動,不僅實現了15個區縣萬余名老年群體的精準覆蓋,還通過“銀發伙伴”“養老大集”等創新舉措,推動了志愿服務資源的整合和各類活動的開展。在此過程中,服務精準對接老年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各方資源得以高效整合與匯聚,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為全市老齡及養老事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一、構建三大體系,筑牢服務根基
(一)組織體系:總團引領+全域覆蓋
以“1+15+N”組織架構為基礎,由市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牽頭成立“泉心為老”志愿服務總團,統籌15個區縣分團及N支特色志愿隊伍。同時,堅持以老年人服務需求為導向,創新推行“1+3+N”工作模式,組建1支覆蓋全市的“泉心為老”精英服務團隊,打造三個“泉心為老”志愿服務創新示范項目,帶動N個具有特色的“泉心為老”志愿服務活動,形成了以“泉心為老”志愿服務團為中心,全市各級志愿服務力量協同參與,“泉心為老”志愿服務分團遍地開花的新局面。
(二)資源體系:多元協同+精準下沉
對內整合民政、衛健等部門資源,將養老政策、醫療服務等向為老志愿服務傾斜;對外聯合企業、社會組織、高校等社會力量,拓寬資金、物資、人力等資源渠道。今年三月,市民政局聯合10部門啟動“銀發呵護 產業偕行”2025年濟南市“泉心為老”系列行動,在本次活動中,除政策咨詢、老年產品專區等10板塊外,還發布了濟南市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補貼相關工作,并組織30余名志愿者開展適老化改造知識普及,現場發放《濟南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300余冊。本次活動推動養老消費與志愿助老有機融合,實現服務供給精準度與老年人獲得感雙提升。
平陰縣榆山街道為老志愿服務隊依托平臺與醫療機構、文化團體、公益組織合作,構建綜合性服務體系。通過全方位、針對性的資源對接與下沉,從而使各類資源能夠精準滿足老人的需求,從而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為志愿服務持續、高效開展筑牢了堅實根基。
(三)建設體系:多元激勵+專業賦能
濟南市積極發掘有專長且樂于奉獻的老年群體資源,通過社區宣傳、表彰獎勵等方式鼓勵更多志愿者參與服務,同時根據實際需求,開展了醫療護理、文化教育、心理關懷等實用技能培訓。例如高新區組織志愿者與獨居、空巢老人結對幫扶,經過培訓的志愿者定期上門探訪、電話慰問,并為老人開設書法、繪畫等興趣課程,既提供日常關懷又豐富老人生活,緩解了社區養老服務人員不足的問題。
二、實施四大專項行動,彰顯服務溫度
(一)健康護航行動
今年以來,線上依托“泉心慰老”公益講堂平臺,圍繞糖尿病防治、老年生理護理技能提升、認知障礙早期篩查及心理健康維護等核心議題,系統化打造6大專題健康課程體系。通過整合省市三甲醫院優質專家資源,以“直播授課+在線答疑”雙模式開展云端科普,為老年群體提供精準健康指導,構建起養老服務的資源融通平臺。線下組建“銀齡健康管家”醫療團隊,深入社區村落進行點對點服務。以市中區濼源街道科技街社區為例,聯動復大腫瘤醫院、濟南肛泰肛腸醫院開展“甲狀腺B超篩查”“幽門螺桿菌檢測”等特色項目,實現疾病早篩早診。同步構建“區縣-街鎮-社區”三級健康宣教體系,系統性開展慢性病防控、中醫養生等科普講座,發放定制化健康手冊1200余份,以多維度的健康服務體系筑牢老年健康屏障。
(二)精神關愛行動
多措并舉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多樣化活動提升老年群體幸福感。今年三月,市“泉心為老”志愿服務總團聯合山東出版集團舉辦“大宋孤勇者王安石”主題講座,促進老年群體與文化傳播雙向交流。在省“泰山松”暖心為老志愿服務活動中,市“泉心為老”志愿服務總團統籌協調多支銀齡志愿團隊,設立政策宣傳、生活服務、法律咨詢、反詐教育四大服務專區,并通過發放《濟南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將助餐補貼、適老化改造等30項政策轉化為貼近日常的場景化說明,幫助老人直觀理解惠民措施。天橋區南村街道開展女性健康知識普及活動,官扎營街道立足生活服務,在社區開設愛心義剪服務點,商河縣通過文藝演出和興趣小組搭建交流平臺,多維度營造“老有所樂”生活環境,讓老年群體在具體可感的關懷中提升生活品質。
(三)生活幫扶行動
針對老年人生活不便難題,開展上門服務,切實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南部山區常態化開展探訪服務,依托社區網格員、志愿者團隊,對超過3000名獨居、殘疾、高齡等特殊困難老人實施“每周一訪”,開展助醫、維修水電設施、幫辦等服務,累計服務人次超過120人次。聯合愛心企業、長者食堂、農村幸福院,開展助餐服務,累計提供助餐服務超過2000人次。高新區志愿者結對幫扶獨居、空巢老人,定期上門探訪,協助購物、打掃衛生等,解決老人日常生活瑣碎問題,讓老人感受社會溫暖。
(四)社區互助行動
歷下區千佛山街道堅持黨建引領,以“慈善+志愿”為服務手段,探索打造“銀發伙伴”互助養老新模式,將轄區有活力、有特長的老年人和老年志愿服務隊、有關單位企業組織起來,整合人力物力,為轄區高齡、病殘老人提供幫扶救助、健康診療、心理慰藉等個性化、定制化服務,累計為300余名老人提供了400余次的上門服務,涵蓋代繳水電費、法律維權、日間照料等多個方面,幫助更多長者安享有溫度、有尊嚴、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三、創新三項機制,提升服務質效
1.供需對接機制。為實現精準服務,搭建多元供需對接渠道至關重要。借助社工、志愿者通過入戶走訪、鄰里問詢等摸底調研,統籌各方資源,為老人帶去切實的幫助。例如萊蕪區方下街道社工站聯合企業走進農村幸福院,提前深入了解老人興趣愛好、生活需求,開展 “紅領巾” 牽手 “夕陽紅” 活動,精準滿足老人對陪伴、關懷的渴望,實現服務供需精準匹配。
2.激勵保障機制。在精神激勵方面,濟南市通過“最美養老人”系列選樹活動,其中設立“最美養老服務志愿者”“最美養老服務志愿團隊”兩大類別,構建“區縣推薦/個人自薦+專家評審”評選機制。最美養老服務志愿者“漫畫爺爺”吳國梁用8年時間創作了3016幅漫畫,將重點聚焦到老百姓身上發生的故事,其創作的防詐騙漫畫被濟南市公安局納入反詐宣傳材料;最美養老服務志愿團隊“反詐奶奶團”通過文藝表演,將反詐知識,編排進節目中,僅2024年一年,“反詐奶奶團”便在各地舉行了200多場“反詐防非”演出活動,今年以來,已經舉辦20多場,通過各種創新形式,形成“線上傳播+線下演出”立體化宣傳體系。選樹過程在齊魯壹點、大眾新聞、山東商報、“濟南貼心民政”公眾號、“濟南市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公眾號等平臺廣泛宣傳。2024年累計評選出個人典型10名、標桿團隊10支,為志愿服務注入持久內生動力。
3.融合發展機制。濟南市積極探索志愿服務與社區治理、養老服務體系的融合發展路徑。一方面,推動志愿服務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將志愿服務納入社區治理體系,鼓勵志愿者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形成志愿服務與社區治理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推動志愿服務與養老服務體系的融合發展,將志愿服務作為養老服務的重要補充,通過志愿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細致的服務,同時促進志愿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和規范化發展。
四、銀齡賦能強動力,以老助老顯擔當
濟南市依托“房澤秋志愿服務團隊”“反詐奶奶團”等特色銀齡志愿隊伍,創新拓展銀齡志愿服務項目,推動老年群體從服務對象轉變為生力軍。今年3月份的“銀發呵護 產業偕行”啟動儀式上,專門成立了“泉心守護 銀齡伙伴”銀齡志愿服務隊,積極鼓勵剛退休的低齡老人幫助照顧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把“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結合起來,秉承“遠的幫近的、年輕幫年長、身體好的幫身體差的”的理念,構建“低齡助高齡、健康扶孱弱、活力帶沉靜”的立體化互助體系,摸索出了“銀齡互助式”的志愿服務新模式,形成了一條敬老孝親的“傳幫帶”。
下一步,濟南市將全繼續以“三驅四維”為主線,著力構建三驅協同聯動新格局,通過織密組織網絡、暢通資源輸送渠道、創新激勵保障體系,激活志愿服務內生動力,特別是激活銀齡志愿者“余熱生輝”效應;立體化拓展四維服務場景,將健康守護、精神滋養、生活關懷、社區治理四大行動有機融入科技、文化創新元素,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共治、專業支撐、數字賦能的志愿服務融合推進機制,持續鑄就“泉心為老”城市金名片,驅動志愿服務向專業化、社會化縱深發展。
(通訊員 呂奕 王曉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