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四川大學與四川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川大附中)簽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協議”并設立“川大附中·川大班”滿一周年。
作為全國首批高中與高校共建的拔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基地,這一“大中貫通”育人模式的落地成效備受關注。日前,知名化學科學家、四川大學副校長游勁松教授,招生辦公室主任趙露、副主任廖愛民,法學院副院長劉暢一行赴川大附中開展周年調研及科普講座,并就課程共建、學術資源共享、項目平臺搭建等后續合作進行詳細規劃,為兩校合作提檔升級指明方向。
一周年成績單:頭部學子領跑,創新成果頻出
四川大學附屬中學承續四川大學文脈,以“研究”為文化基因,形成“培養—研究型”大學附中辦學特色。2024年4月15日,為落實教育部關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四川大學與川大附中以“中學生英才計劃”、川大“強基計劃”及“拔尖計劃”為依托,共建“川大附中·川大班”,深化拔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合作。
一年來,學校將川大班作為高大貫通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機制的先鋒,明確培養目標:潛心研究的科學家、國家所需的卓越工程師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創業者。師生凝練班級格言:“探賾深耕星火志,馳懷淬礪家國心”。
川大班班主任陳奧在匯報中指出,學生在川大教授與附中教師的“雙師引領”下實現全面發展,學業成績突出。班級以“技術賦能、人文打底、思維培元、格局騁懷”為路徑,構建立體化培養體系:
- 技術賦能:組建AI編程、具身智能機器人等20人梯隊,于省級科創比賽中嶄露頭角,自主研發的外骨骼助力機器人項目擬參加省市科創競賽;
- 人文打底:參與全國創新作文大賽、模擬法庭辯論賽等活動,文宣團隊設計“川大校門—附中校門”文化墻,融入大學精神;
- 思維培元:學生在教育部白名單賽事“全國創新能力比賽”中表現優異,通過《史記》人物關系圖、《祝福》多視角分析等研究性作業提升高階思維;
- 格局騁懷:每周研讀時政熱點材料及觀看科學家、企業家專訪視頻(如王興興、顏寧、王傳福、雷軍等),拓展國際視野。
一周年成果顯著,學生學術能力與綜合素養同步提升,彰顯“研究型學習”精神落地實效。
合作深化:通識教育貫通與師資共建
依據《四川大學與普通中學合作培養中學生拔尖創新后備人才指導性意見》,兩校在師資輻射、課程建設、基地共建及夏令營活動等方面持續深化合作。川大附中快速落實《四川大學通識教育進中學課程指南》,將人文與藝術、自然與科技、生命與健康、信息與交叉、責任與視野五大模塊融入10余門課程,助力師生成長。
川大班教學團隊堪稱“黃金組合”:六大學科教師多處于35至40歲職業黃金期,兼具教學激情與經驗。數學簡老師長期執教頂層班型,英語鄒老師(川大校友)傳承文化基因,物理宋老師多次獲評部級優課。班主任陳奧(北師大雙學士、辯論隊教練)以“海納百川”理念管理班級,家校互信基礎堅實。校黨委書記米云林表示:“信任源于教師團隊的專業性與育人情懷。”
周年之際,米云林書記向游勁松教授頒發“川大附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專家組組長”聘書。川大教授團隊將持續輸送優質學術資源,為附中學子全面發展及科學素養提升提供引領。(來源:四川大學附屬中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