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們在教育自家孩子認真讀書時,常常說一句話,學習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在現在這樣一個人才選拔相對公平公正的環境里,這句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包括在古代科舉考試制度流行的年代,這些都符合時代特征,可是在科舉考試制度誕生之前,寒門學子并不能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不管是之前的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兩者都是極其看重候選人才身家背景的制度。
在實力雄厚的家族中,每一位家族成員都擁有普通人無法企及的人脈和資源。
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逐漸發生了階級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
西晉時期的士族政治,就呈現出這樣的特征。
為何這一政治制度的悲劇,需要寒門學子來承擔?西晉士族政治,對整個社會又有著怎樣的影響?
九品中正,階級固化
在整個西晉時期,世家大族成為了把持社會權力最主要的群體。
西晉社會從上到下,就是一個典型的士族政治社會,作為統治階級的司馬家族,他們就由士族發家。
司馬家族本是三國時期魏國的龐大家族,家族掌舵者擁有超強的政治才能,也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在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勢之下,司馬家族抓住機會,架空魏國國主,逐漸吞并東吳和蜀漢,建立起西晉王朝。
整個司馬家族擁有極其強大的向心力,家族的所有成員都在為家族的榮譽服務。不管是最高層的西晉統治者,還是家族底層的普通宗室成員,每一個人都以發展家族為己任。
西晉王朝建立之后,士族政治逐漸發展,最后竟到了極端的地步。
從日常生活角度來說,士族和寒門之間沒有任何溝通之處。
家族內部有著明確的規定,年輕人的自由戀愛絕對禁止。
家族當中的青年男女,只能選擇同為世家大族成員的配偶。沒有人可以超越家族的局限,去選擇社會底層人士相伴一生。
據說西晉時期發生了太多的社會悲劇,門第和階級觀念的差異,讓許多相愛的情侶天各一方,終生不復相見。
在交友中,士族子弟也不屑于與寒門子弟為伍。
他們總是自視清高,喜歡結交社會頂層人士,也喜歡附庸風雅,結交文人墨客。
他們在結交朋友這一方面同樣有著明顯的階級觀念,從小受到教育,不允許他們和普通人做朋友。
在士族把持社會權力和社會資源的環境中,整個社會的階級固化越發嚴重。
所有資源都只在社會上層之間流動,窮人更窮,也更沒有機會去爭取應有的資源。
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社會沖突更是不斷激烈化。
除了日常生活之中的差異之外,最令人詬病的一項,就是西晉時期的士族政治。
士族政治,顧名思義,整個國家的政治權力全然由士族把控,這就不得不提人才選拔方式,九品中正制。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這一制度,其實就是指世家大族的年輕人能夠在家中長輩的介紹下,直接進入官僚體系之中,參與國家政治事務,并逐漸掌控實權。
他們不需要通過嚴格地考驗,也不需要呈現出任何真才實學。
只要他們擁有家族的蔭庇,擁有前人鋪路帶來的資源,他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普通人終生無法實現的目標。
寒門學子也想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可是讀來讀去,他們卻始終沒有機會,也沒有資源去接觸更高水平的社會現實。
他們只能被禁錮在自己身邊那一個狹小的圈子中,兜兜轉轉,永遠也無法突破束縛和限制。
至于士族子弟,他們就是那群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物,不費吹灰之力,盡覽天下風光。
在上層社會內部,世家大族不斷抱團,鞏固自己的勢力,他們最常見的合作方式,就是聯姻。
謝家才女謝道韞的丈夫,就出身于另一大家族,王家。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王家和謝家,是整個社會最龐大,實力也最強大的兩大家族。他們的家族成員遍布全國各地,分散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
謝道韞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女子,她頭腦聰慧,出身高貴,溫柔典雅。可是她的丈夫,在才華上卻遠遠比不過她。
那是一個非常平庸的男人,相貌上平庸,才華上平庸,工作能力上同樣十分平庸。
如果不是因為特殊的政治制度,他絕對沒有辦法攀登到如此之高的位置。
整個魏晉時期,像他這樣的人還有許多許多。
人們將這群士族子弟稱為繡花枕頭,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都空有其表,沒有真才實學。
一個國家的政治中樞機構掌握在這樣一群人手中,怎么可能不逐漸走向衰亡?魏晉時期最終的沒落,其實在此時已經埋下了伏筆。
有朋友或許會疑惑,底層的寒門子弟不會為自己爭取權益嗎?
他們沒有農民階級那樣的勇氣,不可能在好不容易得到安穩的環境中,貿然發動起義,他們也沒有那樣的魄力。
他們的手中沒有特權,甚至連普普通通的資源都不具備。想要反抗上層階級,他們也沒有可以依仗的東西。
久而久之,整個西晉王朝的政治現象逐漸變得畸形。統治階級也想過作出改變,可他卻無能為力。
當世家大族的勢力發展成熟之時,他們彼此的力量盤根錯節,早已經密不可分,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果統治階級想要拿其中一個士族開刀,與之利益相關的其他士族必然會紛紛反抗。在最壞的情況下,司馬家族自己的統治都會被這些可怕的士族推翻。
所以與其作出改變,不如遵從社會潛規則,保持著表面上的平穩狀態,走一步看一步。
而西晉時期的士族政治,也給整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教育分層,打壓庶族
在西晉這樣的士族政治環境中,與士族相對應的是庶族。
士族在教育、政治、經濟等方面,對庶族實行了全方位打壓。
國子學的出現,就是教育打壓的典型代表。
當時大部分士族子弟認為,自己身份尊貴,實在不適宜與身份低微的寒門子弟以及部分低等級官員家中的孩子成為同窗。在他們看來,這是有損顏面的一件事情。
士族把持著朝政,皇帝在他們的面前,有時也不得不作出妥協,既然士族子弟不愿意與庶族子弟為伍,朝廷便為他們單獨開設了國子學。
國子學是具有極高門檻的官方學堂,不僅寒門子弟無法進入,就連部分地位低微的官僚子弟,同樣也沒有資格進入。
在國子學當中接受教育的學生,幾乎每一個人都出身名門望族。
他們家族中的長輩,也在朝廷當中擔任著重要的官職。
國家之所以愿意花大力氣培養士族子弟,是因為他們就是下一代政治發展的希望。換句話說,這一代的帝王,是在為自己的子孫后代鋪路。
你瞧,就連堂堂皇室,都是如此典型的士族作風。整個社會的風氣,自然不可能扭轉。
從教育,到考核,再到進階之路,這一整個流程,遍布著士族子弟。他們本著排外的原則,把其他寒門子弟成長發展的道路完全堵死。
所以西晉社會中也流傳著這樣的話語:“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是最無用的事情。”
拋開閱讀和學習帶來的精神力量不談,單從政治現實來看,讀書確實不能為底層人士帶來更多機會。
寒門子弟既然成長無望,自然也不可能整日將心思放在政治之上。
他們只能拿起思想的武器,來反抗這個不公正的社會,反抗位高權重的特權階層。
也正因如此,魏晉時期的文人墨客才會如此放浪形骸。他們已經脫離了低級的世俗趣味,他們追求的東西,也變成了更加虛無縹緲的存在。
現實是黑暗的,社會也沒有希望,與其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汲汲營營,不如徹底放下束縛和自我要求,盡情享受生活,純粹地體驗文學帶來的樂趣。
局勢混亂,門閥政治
逐漸僵化的士族政治,給西晉社會帶來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司馬家族其實心知肚明,他們必須要抑制世家大族的勢力膨脹。否則遲早有一天,他們的統治一定會遭到反噬。
可明白是一回事,實際該怎么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司馬家族自己本身就是士族的領頭人,他們作為士族的一部分,也與其他名門望族有著利益共通之處。
損害士族的利益,歸根結底也是在損害自己的利益。
司馬家族的政治統治,也有賴于士族的共同支撐。他們盤根錯節,家族之間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們的力量無比龐大,龐大到已經占據統治地位的司馬家族,也不得不禮讓三分。
在這樣的情況下,士族不能動,也輕易動不得。
士族政治的邊界無限擴張,整個朝堂甚至都淪為了士族手中的工具。
他們對國家的核心權力體系一再滲透,導致整個政治管理體系的運轉逐漸僵化。
上層階級固步自封,聽不見社會底層的聲音,聽不見寒門子弟的訴求。自然而然地,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也會日益嚴重。
堵而不疏,并非良策。西晉司馬炎認為,要想扭轉士族的態度,必須要先給予他們空間。
在他的設想中,只要士族獲得了足夠讓他們滿意的利益,他們就能在人才問題上作出讓步。
到時候,政治體系中將會出現一些新鮮血液,司馬炎本人也會將這些有生力量發展成自己的心腹。
他們會成為他手中的劍,幫助他一起對抗士族。
如果效果理想,整個士族的利益體系將會全部崩盤。
可他千算萬算,沒有料到士族如此貪得無厭,永遠無法滿足。
在他的刻意縱容之下,西晉的門閥政治也逐漸成型。
結語:
士族政治環境中,寒門子弟幾乎沒有出頭之日,士族剝奪了他們受教育的權利,堵死了他們成長和進階之路。
整個社會的資源向上傾斜,階級固化日益嚴重。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就是西晉社會最真實的狀態,也是最令人無奈的事實。
參考資料:
《晉書》
《兩晉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