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收復永吉(今吉林市)和四平后,長春成為了一座孤城。
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官鄭洞國指揮新編第7軍、第60軍及地方保安部隊共約10萬人駐守長春,企圖牽制東北人民解放軍主力,使其不能南下作戰。
為解除長春之敵對后方安全的威脅,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于5月下旬以野戰軍第1前線指揮所(8月中旬改稱第1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政治委員蕭華指揮2個縱隊和7個獨立師,準備奪取長春。
5月24日,解放軍以第1、第6縱隊和獨立第6、第11師試打長春,攻占了西郊大房身機場。大房身機場的失守,使長春守軍失去了與外界的空中聯系,糧彈補給陷入困境。
毛主席在得知這一情況后,考慮到長春城防堅固,國民黨軍駐守兵力又多為精銳部隊。如果強行攻城,解放軍將面臨巨大傷亡。同時為了能讓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攻克錦州,切斷東北國民黨軍的退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為遼沈戰役創造有利條件
毛主席決定對長春采取“久困長圍”的方針,其核心旨在通過軍事圍困、經濟封鎖和政治瓦解,迫使敵軍不戰而降。
在此背景下,我軍釋放了此前在外圍作戰中俘虜的敵軍排長、連長、營長等各級軍官約100多人返回長春。
我軍對待俘虜一向遵循“寬待俘虜”的原則,這一政策的核心內容包括:不殺、不辱、不虐待俘虜,尊重俘虜人格,保護其私人財物,對受傷俘虜給予治療,并允許其去留自愿。
但是,當這100多名軍官返回長春后,卻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國民黨軍非但沒有歡迎他們,還把他們關進了監獄,并審訊他們,試圖從他們口中挖出對我軍不利的信息。
但事與愿違,這些軍官們在審訊過程中,將我軍的寬待俘虜政策一一講述,這讓國民黨的長官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他們既不能殺這些軍官,因為這會激起士兵的反感,進一步動搖軍心;也不能放,因為這些軍官已經對我軍的政策有了深刻的認知,不能讓他們回去跟官兵們講。于是,繼續關押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然而,國民黨的監獄跟我軍的戰俘營有天壤之別。在我軍的戰俘營中,我軍會按時給他們發放日用品,定時會給他們體檢,生病了有專門的醫生護士看病,一日三餐也都有保障;但是在國民黨的監獄中,他們別說日用品了,連睡覺的床都沒有,每天吃的是稀粥,生病了也根本沒人管他們。
長春圍困戰的主要時期是在盛夏,這群軍官一起擠在狹小的空間中,熱得渾身起疹子,不斷地被蚊蟲叮咬,但又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因此,他們經常抱怨:“早知道不走了,還不如留在解放軍的戰俘營呢!”
而長春守軍在長期的圍困中,軍心也逐漸動搖,內部矛盾不斷加劇,嫡系與非嫡系部隊之間矛盾尤為突出。
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利用守軍內部的派系斗爭,加緊爭取工作,成功瓦解了敵軍的戰斗意志。至10月中旬,圍城部隊共瓦解守軍1.8萬人,殲滅試圖突圍的守軍4300余人。
10月15日,東北野戰軍主力攻克錦州后,蔣介石派飛機到長春空投手令,嚴令鄭洞國率部突圍南撤。
10月16日夜,守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派人出城與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洽談起義事宜。17日,曾澤生率軍部及第182師和暫編第21、第52師共2.6萬余人起義。
10月19日,守軍新編第7軍軍長李鴻率軍部及新編第38師和暫編第56、第61師投誠。
10月21日晨,鄭洞國率第1兵團部放下武器,長春遂告解放。
長春圍困戰粉碎了蔣介石以長春守軍牽制東北野戰軍主力,使其不能向南機動的企圖。同時,圍困戰配合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在主要方向上的作戰,為全殲東北國民黨軍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戰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更在政治宣傳上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圍困和瓦解敵軍,人民解放軍向全國展示了國民黨軍的腐朽和人民軍隊的正義。是我軍以政治攻勢瓦解敵軍,從而解放大城市的一大典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