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夏天,對張女士而言格外漫長。當她被確診為食管高分化鱗癌時,這個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她的母親也曾罹患同樣的疾病。面對命運的殘酷安排,張女士沒有退縮,而是選擇勇敢抗爭。如今九年過去,她不僅戰勝了病魔,更用親身經歷證明了中醫藥在癌癥治療中的獨特價值。
命運的輪回與覺醒
"我媽媽是食管癌,我也一直警惕著。"張女士的這句話道出了多少癌癥高危人群的心聲。2016年6月,當她開始出現進食哽噎癥狀時,警覺的她立即前往林州專業醫院檢查,結果證實了最壞的猜想。與許多患者一樣,她迅速接受了手術治療,于2016年7月25日完成了食管癌切除手術。
然而,術后的化療卻成為她難以逾越的障礙。僅僅完成三次化療后,嚴重的副作用已讓她不堪重負:"不能吃喝,身體也難受得要命。"更令她恐懼的是,母親當年就是在化療過程中日漸消瘦,最終離世。這種相似的經歷讓她陷入深深的絕望,也促使她開始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治療選擇?
中醫治療的轉折點
在幾乎放棄希望的時刻,同鄉病友的建議成為了轉折點。2016年11月7日,張女士找到了袁希福院長求診。此時的她身體狀況極差:面色萎黃、體重從術后122斤驟降至50公斤,聲音嘶啞持續三月余,睡眠飲食俱受影響。
袁院長的治療并非簡單的藥物調理,而是基于整體觀念的中醫辨證施治。令人驚喜的是,服藥后張女士很快感到身體舒適許多。隨著治療的持續,她的體力逐漸恢復,甚至能夠重新工作。"后面我去打工也沒什么問題,都挺健康的。"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身體上,更給予了她戰勝疾病的心理力量。
從患者到傳播者的蛻變
三年的堅持治療讓張女士順利進入鞏固期,生活也逐漸回歸正軌。親身經歷中醫藥的療效后,她成為了中醫抗癌的積極傳播者。當父親患病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同樣的治療路徑:"以前媽媽在的時候,不知道中醫可以治療癌癥。現在自己也試過中藥了,就想著把父親也帶來。"
這種從患者到健康使者的轉變,正是中醫藥文化傳承的生動體現。張女士的經歷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為其他患者提供了寶貴的治療參考。
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啟示
回顧張女士的抗癌歷程,我們可以獲得幾點重要啟示:
首先,癌癥治療應當個體化。張女士對化療的強烈反應提示我們,標準化治療方案未必適合所有患者,需要根據個體差異調整。
其次,中醫藥在減輕治療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袁希福院長的治療不僅緩解了癥狀,更幫助患者恢復了正常生活能力。
最后,癌癥治療需要身心并重。張女士從恐懼絕望到重拾信心的轉變,證明了心理因素在康復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如今,張女士已基本恢復正常生活,僅需在飲食時注意細嚼慢咽。她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癌癥,既有現代醫學的手術、放化療等手段,也有中醫藥這一寶貴資源。關鍵在于根據個體情況,找到最適合的治療路徑。
在抗癌這條漫長道路上,張女士用九年的健康生活證明了中醫藥的價值。她的經歷給予無數患者希望:癌癥并非不可戰勝,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模式可能為我們提供更多選擇。正如張女士所言:"是袁希福院長給了我第二次生命。"這句話背后,是對生命的珍視,對醫者的感恩,更是對中醫藥文化的深切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