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處
文/吳作歆
他坐在低處,而靈魂在高處
他與靈魂之間,隔著稀薄的陽光
陽光打在臉上,讓人瑟瑟發抖
他把自己的影子降低
低于飛翔的云雀
低于濃密的樹陰
最后,低于神圣的塵土
他在塵土中看到光陰
看到童年那只紙鷂滑過
心像一株爬山虎
把觸須輕輕地
搭在夢想的前額
甚至,看到無處不在的上帝
透過萬物枯榮的背影,向他微笑。
詩歌賞析|塵埃中的神性
文/熊國華
“人是一根繩索,系在動物與超人之間——一根懸在深淵之上的繩索。”尼采的這句箴言在吳作歆的《低處》中獲得了詩意的回響。這首詩構建了一個垂直的精神坐標系,通過“低處”與“高處”的辯證關系,展現了當代人尋找生命支點的存在主義困境。
詩歌開篇即以“他坐在低處,而靈魂在高處"的二元對立確立張力結構。這種“稀薄陽光中”的靈魂與肉體的分離狀態,令人想起里爾克“誰此刻孤獨,就永遠孤獨”的現代性體驗。詩人通過“云雀—樹陰—塵土”的意象序列,完成了一個精妙的下降運動,這種藝術風格既帶有超現實主義的夢幻色彩,又飽含存在主義的清醒自覺。
在詩歌的象征系統中,“塵土”成為最富神性寫作特質的意象。當詩人“在塵土中看到光陰”,馬爾庫塞所說的“藝術通過否定現實而超越現實”在此得到驗證。那些童年紙鷂、爬山虎觸須的意象群,構成了一幅生命記憶的拼貼畫,而“上帝透過萬物枯榮的背影微笑”的幻象.則實現了從物質到精神的拓撲轉換,這種表現手法既延續了荷爾德林“人詩意地棲居”的傳繞,又賦予其后現代主義的碎片化特征。
詩歌最動人的是對“他者”的隱秘召喚,“無處不在的上帝”作為絕對他者的象征,與主體的卑微處境形成鏡像關系。列維納斯認為“他者的面容是神圣的顯現”,詩中上帝的微笑正是這種倫理關系的詩意表達。當陽光“讓人瑟瑟發抖”時,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物理溫度,更是信仰缺失時代的精神顫栗。
《低處》的結尾實現了詩學上的輕盈躍升。從塵土到上帝視線的轉換,完成了從存在困境到精神救贖的飛躍。阿多諾曾說“藝術是對幸福消失后的幸福的回憶”,這首詩正是通過承認低處的必然性,反而在墜落中找到了上升的力量。詩人像那個將觸須搭在夢想前額的爬山虎,在垂直的生存維度中,以謙卑的姿態觸摸到了永恒的可能。
(選自《南方農村報》2025年4月10日第12版)
作者簡介
吳作歆,高校副教授。全國優秀教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廣州市青年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詩選刊》《詩林》《作品》《北京文學》《南方日報》《廣州文藝》《休斯頓詩苑》(美國)等刊物,公開出版有詩集《低處》《光體及其投影》《吳作歆微詩選》等。
評者介紹
熊國華,網名湘君,號能空居士。生于湖南,祖籍湖北,現居廣州。大學教授,學者,詩人,詩評家,書法家,修行者。現任聯合國廣播電視電影總臺詩歌藝術頻道主編,【今日頭條】“好詩分享”欄目博主。系中國詩歌學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際華文詩人筆會秘書長。著有詩集《旋轉的世界》等5部,文學評論《從奔放到澄明》等3部。主編《海外華文文學讀本?詩歌卷》等40多種。作品入選《世界當代詩人大辭典》(外文版)等選本。曾獲得“中國當代詩人杰出貢獻金獎”等多種獎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