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編輯部的故事》牛大姐飾演者、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童正維因心臟衰竭醫治無效在上海去世,享年88歲。她的離開,勾起觀眾對經典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回憶。
童正維
1991年6月,25集《編輯部的故事》在《渴望》誕生地——北京香山腳下的攝影棚里開機,這是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繼《渴望》之后策劃的又一部大型室內劇,金炎、趙寶剛執導,王朔、馮小剛、蘇雷、魏冬生編劇,全劇由《飛來的星星》《誰主沉浮》《誰是誰非》《法律面前》《胖子的煩惱》《修改后發表》《尋子記》等系列構成。
呂麗萍因在喜劇電影《遭遇激情》中的出色表演被相中,成了“老大難”女編輯戈玲。“老大男”編輯李冬寶的扮演者葛優則是從西影廠一劇組搶來的,因為王朔寫李冬寶的戲時,葛優的影子不斷在他腦海中浮現。侯耀華自薦飾演編輯于德利。北京人藝老演員張僮、雷非分別扮演膽小怕事的劉書友和欲要引退的陳主編。當時是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員的童正維飾演心直口快的牛大姐。
為什么在一眾北京主創中,會出現上海演員童正維?
童正維與丈夫、上海京劇院一級導演馬科,曾把馬科的老師、一位王姓老人接到家中贍養。當時他們經濟、住房條件不寬裕,卻把老人當作父親,后來還幫老人找到親生兒子。老人隨子遷居北京,患肝癌病危時,童正維北上侍奉了二十多天。老人臨終時,對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工作的兒子說,有好的劇目別忘了童正維。
當時《編輯部的故事》需要找中年演員飾演“牛大姐”,劇組看到童正維的照片很滿意,但是又擔心上海演員臺詞不過關。童正維北上試戲后,編、導、總監一致通過,她成了劇組主演中唯一的南方人,而且演得很出色。
童正維在《編輯部的故事》
1983年,童正維的女兒在《解放日報》撰文《我的媽媽》提及往事。
朋友,也許你已經觀看過上海青年話劇團新近上演的話劇《人生》,你對戲中那個勢利、圓滑、自私,甚至還有點潑的張母討厭不?張母的扮演者之一童正維,是我的媽媽。我說呀,我媽才不是張母那號人,她可有修養了。就說演戲吧,她演過不少角色,不過大多是配角。今年,劇團試行承包,她想多爭取一些藝術實踐的機會,誰知導演還是讓她當配角。鬧情緒啦?沒有。導演要她發揚“人梯”精神;她自己也懂得“紅花需要綠葉扶”的道理。媽說過:甘當配角,真要做到“甘”也不容易呀!
在我們家里,媽媽是很辛苦的。爸爸馬科是京劇三團的團長兼導演,工作夠忙的。媽媽對他說:“你放心工作吧,家里的事有我呢!”去年,爸爸捧著市勞模的獎品回來,對媽說:“這里面的一半是你的功勞。”不久前,我們家被評為市“五好”家庭。受編輯部之約,我寫了這篇文章。
說起我媽,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爺爺來。爺爺已入古稀之年,媽媽待他可好了,早晨給他倒痰盂,泡茶;晚上給他鋪被子;有什么好吃的,總讓他先嘗……可是,爺爺本不是我們家的人。他叫王震歐,一九五六年受潘漢年案株連,坐了十年牢,弄得妻離子散,后來被遣送回原籍蘇州過著孤單而清貧的生活。一九七六年冬,一個偶然機會,爸爸得知他還健在,當天就趕去看他,接著又和媽媽一起去拜訪。三十年代,爺爺在上海與別人一起創辦夏聲戲劇學校,爸爸是他的第三期學生。七九年,爸爸媽媽看王老師年紀大了,又有高血壓、冠心病,身邊無人照應,就誠懇地要求他住到我們家里來,王老師知道自己還拖著個“尾巴”,硬是不肯,在爸爸媽媽的再三“動員”下,他終于成了我們家的一位長者。
起初,爸爸媽媽讓爺爺睡大房間,大床鋪,他們自己睡到又矮又小的閣樓上。后來,爺爺自己提出要住后面的小間,說早晨可以遲一點起來。當時,爺爺每月只有二十多元的養老金,媽媽常給他零用錢花,有時還給他買這買那。前年春,爺爺得到徹底平反,他跟我媽說:“如果愿意的話,你就做我的女兒吧。”從此,爺爺同我們家的關系又深了一層。
……爺爺被媽媽的真誠態度所感動,他說媽媽“何異親生”,說自己“夕陽無限好,何慮近黃昏”。
……我媽不只是對爺爺好,走到外面,也喜歡見難相助,助人為樂。有一回,我跟媽上南京路,看見一位老人扶著電車站牌柱子不動了,媽就走過去問:“老先生,你怎么啦?”“我剛從醫院里出來……”媽媽和我把老人送回家里,再回自己的家。還有一回,媽媽從北站出來乘四十一路車,車上遇見一位與親人走散了的河南來的農村姑娘,媽媽看她行李很多,天又黑了,怕出事,因此車至南京路時,就把她帶了下來,幫她尋找親人。后面每來一輛車,媽媽都對著車廂大聲叫喊:“車上河南來的人有嗎?”車上車下的人都好奇地看著我媽。過了半小時,一直沒有結果。當媽媽準備領她再去北站尋找時,見一位外地人奔了過來,正是農村姑娘的同伴。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出力,又絲毫得不到什么,為個啥?媽媽說:“這是做人最基本的,何況人與人之間本來就需要互相幫助”。
……媽媽也常常要求我和弟弟做一個有道德有教養的人。去年,十一歲的弟弟在外面跟著別人去抓小偷,把衣服都鉤破了,還摔斷了一顆牙齒,媽媽見他嘴角邊留著血跡,可心疼了,但一想到弟弟是對的,一句話也沒有講他。
……有時我想,如果說媽媽在話劇舞臺上是個配角演員,那么在生活的大舞臺上,她該是一個主角了。
《我的媽媽》
童正維與馬科的婚姻,在上海京劇院傳為佳話。上世紀50年代末期,兩人同在上海戲劇學院學習。童正維是南京人,讀了三年戲劇學院附中,又讀了四年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公演,她在《家》中飾瑞玨,名噪一時。
童正維與馬科結婚照
學生時代的童正維
童正維有幸福的家庭
童正維自演出《編輯部故事》后一直被冠以“牛大姐”的外號,正好又屬牛。童正維曾笑言,覺得自己“就是個牛”。這當然不是說她的性格像《編輯部的故事》牛大姐,而是在生活中一直很操勞,而丈夫姓馬,屬馬,性格像馬。童正維還把家取名叫“牛馬居”。
馬科24歲便因京劇大師周信芳的推薦而做了導演,現代戲《智取威虎山》《海港》和海派新編戲力作《曹操與楊修》都出自他手。馬科工作時脾氣大,上海京劇院同事們很意外,他在家卻一點都不大男子主義,“像個小綿羊似的”。驚嘆之余,他們送了童正維一個號“馴馬員”。
童正維常和馬科一起看戲
馬科對自己被“馴服”的解釋很有意思:“一個牛、一個馬待在一個槽旁邊兒挺和諧的。要是兩個牛興許會頂起來,要是兩個馬會互相踢起來”。
童正維全心做好賢內助,支持馬科事業。兒女長大成人后,馬科鼓勵童正維有什么喜歡的戲就接著演一演。沒想到,童正維在54歲拍了《編輯部的故事》,享譽全國。
上視新千年賀歲劇《年夜飯》,嚴順開、童正維、王汝剛、 毛猛達、王志萍、和晶、張穎等再現了50年代上海人過除夕的情景。 金定根攝
照顧家庭之余,童正維在舞臺與影視劇塑造多樣角色
2015年第25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揭曉,馬科在童正維攙扶下領取特殊貢獻獎。馬科說,“在家里我是‘司令’,她是‘政委’(正維)。每當我有點得意忘形時,她就潑潑冷水,讓我清醒清醒,這方面正有點‘牛大姐’的味道!”
第25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特殊貢獻獎獲得者、導演馬科(左),由夫人童正維陪同領獎。 蔣迪雯攝
童正維過生日時,馬科專門為妻子寫了一首詩,“結發三十又二年,相濡以沫共悲歡,榮辱窮通身外事,駑馬長車賴妻賢。可憐黃梅‘紅樓夢’,不及‘編輯’鬧得圓。任他天花紛亂墜,我只看俺‘牛姐’甜。”
2023年1月,馬科因病去世。現在,這對恩愛了一輩子的夫妻團圓了。
童正維經常分享家庭生活
原標題:《追憶“牛大姐”童正維:來自上海的她主演《編輯部的故事》,起因出人意料》
欄目主編:施晨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諸葛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