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陳木友(農旅哥),男,廣東連州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1993年3月參加工作,為連州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清遠市三農科技服務站(松柏)站長,清遠市北江藝術團常務副團長,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連州市龍坪鎮松柏村供銷社主任,清遠市松柏味農業公司、義門陳文化投資(清遠)有限公司和廣東聯成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連州市水路田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清遠農民企業家歌手,代表作《水路田》,百度百科鄉村振興帶頭人。
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家鄉舊貌換新顏
在粵北連州的鄉村大地上,有一位備受村民尊敬和愛戴的“農旅哥”,他就是鄉村工匠陳木友。憑借著對故土的深厚情懷、經營管理工程師的專業素養,以及黨員和人大代表的責任擔當,陳木友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持續發力,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的康莊大道。
陳木友,廣東連州人,中共黨員。自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對農業和鄉村滿懷深情。歷經三十多年的職場淬煉,從基層電工成長為知名企業家,從創業先鋒轉變為鄉村工匠,身份雖不斷變化,但他心中那份對家鄉水路田村的牽掛從未改變。看到曾經泥濘的小路和破舊的屋舍,陳木友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家鄉舊貌換新顏。
2009年,陳木友辭去公職,成立了清遠南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連州分公司。在企業盈利后,他將目光投向了家鄉的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他主動承接大圍至羅逕村道路硬底化項目,投入53萬元,解決了三村“出行難”的問題。隨后,他推動水路田村理事會開展新農村和“一事一議”項目,籌集資金45萬元,新建門樓、公園、文化室等設施,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16年,他又組織水路田村進行“三清三拆”、“美麗鄉村整潔村”等項目建設,成立家庭農場,新建農家樂和民宿。2017-2019年,他協助新建橋梁和路基、建設荷花湖和農光民宿、舉辦碧水橋竣工慶典、完成紫薇家園民宿投資等工作,實現了鄉村面貌的“華麗轉身”。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2013年,陳木友回鄉二次創業,租用撂荒地和山地種植鷹嘴桃、水晶梨等特色水果;2014年成立桃園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建設民宿,帶動50多農戶參與,讓村民年增收2000元。2015年,他發動全村成立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100畝紅花紫薇,使村集體年收入增加20萬元。2021 年,他帶領松柏村民和外出工作人員共同成立清遠市松柏味農業有限公司,協助水路田村成為連州市第一個股份制改革的村組經濟社;2023年引入千畝靈芝基地和康養基地項目,與多家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舉辦桃花節、荷花節等活動,推廣農副產品。他還利用紫薇花基地農旅項目吸引帶動政府及民間資金投入近千萬元,為農文旅產業增產100多萬元,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科技興農,構建鄉村振興生態
在人才培養和科技興農方面,陳木友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21年,他邀請清遠市農學會到松柏村考察,成立科技服務站和農業專家聯絡站,開展“三農”培訓近10場,培訓新農人600多人次;2022年開展農技和農旅培訓5場次,培訓150余人,為鄉村產業發展儲備了大量人才。在文化賦能方面,他創作鄉村振興主題歌曲《水路田》,建成鄉村振興大舞臺,協助建設老區革命紀念館,籌辦紫薇花海旅游節,推動了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黨建引領 打造以水路田合作社為核心
陳木友深知,鄉村振興離不開黨組織的引領。他以水路田合作社為核心,通過黨建引領、理事帶頭、干部擔當、軍人作為、人大示范,實現了組織振興。水路田合作社由水路田村53戶農戶集資成立,覆蓋水路田村民的95%,2020年開始被評為廣東省示范合作社。合作社以種養為基礎,以發展鄉村旅游為主線,以加工銷售農產品為輔,打造了“合作社+基地+農戶+旅游”的三產融合運營模式,實現了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目標。
以“匠心”深耕鄉土,以“初心”踐行使命
多年來,陳木友榮獲“廣東十大鄉村歌手”“清遠市大依法履職先進代表”等殊榮,百度百科將他收錄為“鄉村振興帶頭人”。但在他心中,最看重的始終是村民們的笑臉和那句親切的“農旅哥”。從辭去公職返鄉創業的企業家,到帶領全村致富的“農旅哥”,陳木友用十幾年的時間,在連州鄉村書寫了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生動篇章。他以“匠心”深耕鄉土,以“初心”踐行使命,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帶頭人的典范,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群人、一條心、一起干”的奮斗精神,為廣袤農村的未來注入了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八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