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與經濟環境變遷,我國研究生招考市場迎來結構性調整。根據教育部公布數據,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388萬,較2024年的438萬減少50萬人,相比2023年474萬減少86萬人。這已經是考研報名人數連續兩年下降。
在這場劇烈變革中,作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專業——工商管理碩士(MBA):報考人數連續兩年雙位數下滑,頭部院校招生普遍缺口,國家線大幅下降。市場主導權正加速由院校端向考生端轉移。
MBA學費下降:院校與考生的雙贏契機
面對近兩年的“招生滑鐵盧”,很多院校已經開始調整招生策略,最簡單、直觀的做法就是——降學費。
去年,上海體育大學非全日制MBA學費下調11萬元, 東北林業大學非全日制MBA下調14.7萬元,武漢工程大學MBA下調1.2萬元,還有眾多高校增加了MBA項目的獎學金數額和覆蓋面
而今年,在上海財經大學發布的2026年入學MBA項目介紹中,出現了三個重要變化:
1、非全日制綜合精英MBA升級為科經融合TMBA,學費不變,36.8萬元;
2、全日制新增中文班,周末授課,學費不變,26.8萬元;
3、非全日制新增中國式現代化管理CMBA班,學費為26.8萬元。
新增的全日制中文班型,是周末授課。這既方便了外語水平不佳的考生,又能解決部分同學想讀全日制,又不想周一到周五脫產上課的煩惱。
新增的非全日制中國式現代化管理班,比原有項目學費足足低了10萬元,相當于打了7.3折,極大減輕了考生的壓力。
市場供需逆轉:從“擠破頭”到“搶生源”
今年的MBA調劑戰場可以說打成了“一鍋粥”,B區院校依舊火爆異常,而A區的部分985/211高校卻意外陷入“招生荒”。
廈門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熱門MBA名校都發布了調劑意向。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自劃線院校也都劃低了復試線,比國家線A線低了20分。
這也折射出考生擇校邏輯的根本轉變——從名校論到性價比優先,很多雙非院校的MBA項目報名人數“暴漲”,逆向考研越來越普遍。
有考生開玩笑說:“a、b分區已經不夠了,建議另開c區。” “只要敢開,就沒有哪個區是我們考研人不敢去的”
26年MBA考研:會是最好考的一年嗎?
學費降低對于考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花更少的錢去讀名校,何樂而不為。所以綜合來看,2026年MBA考研很可能成為近年來最容易上岸的“窗口期”。
但這并不意味著上岸之路一馬平川。隨著學費性價比的提升,必然會吸引更多潛在考生報考,尤其是具備豐富實踐經驗與專業技能的考生群體。而且今年已經有學校進行了改革,最終的成績不再是初試、復試占比7:3或6:4或5:5,而是復試成績占比100%。這對于考生綜合素質、管理思維、行業見解等深層次能力的考查會更加嚴苛。不過,這種模式恰恰反映了MBA教育的本質回歸——從“應試選拔”轉向“能力匹配”。
可以預見,2026年將成為中國MBA教育的分水嶺。學費降低讓更多優秀人才獲得深造機會,選拔機制的革新讓考生從會考試向會思考轉型,從而構建起更健康的MBA發展生態。
當泡沫褪去,最終留在賽道上的,必將是那些既把握住價格紅利,又能用管理智慧創造價值的實力派。最貴的MBA不一定最好,但最懂把知識轉化為商業價值的MBA一定能贏得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