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并加以管護。十年過去,如今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茂密、萬物生長、美美與共。科技的助力,讓這抹生態亮色愈發靈動。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護林是頭等大事。除了依靠人工防火瞭望塔外,數字化系統讓火情監測更智慧。近日,記者走進大興安嶺杜拉爾林場的智慧防火控制中心,技術人員正在對管轄區內的點位進行監控,通過指揮大廳的“森林草原火遙感監測預警平臺”就可以對轄區內森林草原24小時實時自動監測,數據信息更新頻次達到10分鐘/次,一旦發生火情,系統可以通過視頻監控、護林員巡護以及衛星監測三種方式進行預警。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預警平臺的建設投用,得益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的科研創新。該校牽頭開展了“阿爾山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系統研發與集成示范”項目,建設了“高清—熱紅外—多光譜雷達監控云臺攝像的視頻監控體系”,完成了杜拉爾林場全域425平方公里實景三維模型數據設計,構建起從發現到處置全鏈條防火體系。
此外,內蒙古農業大學也聯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建設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構建“氣候變暖—干旱—蟲害”連鎖響應生態風險模型,明確了駝鹿、紫貂等珍稀動物對森林破碎化敏感閾值,設計“人工促進+自然恢復”組合模式,火燒跡地植被覆蓋恢復時間縮短到10至15年。
內蒙古大興安嶺在科技“護綠”的同時,進一步探索更好“用綠”,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內蒙古大興安嶺碳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湯春維介紹,林區依托森林質量優、固碳量高等優勢,正在穩步推進碳匯產品銷售。
大興安嶺林區以科技賦能林下經濟發展。2024年,內蒙古九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國藥種業有限公司共同實施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北蒼術生態種植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篩選認定北蒼術新品系2個,申報專利3項,研發生態種植模式1個,并建立“北蒼術良種繁育基地”和“中國國藥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北蒼術種質資源圃2畝,示范基地500畝,推廣種植面積3000畝以上,實現畝增產40公斤,帶動經濟收益畝增收4120元。
“科技創新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推動力,在推進生態環境從治理走向‘智理’的過程中發揮著支撐與引領作用。”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農牧業與社會發展科技處處長張福順說,聚焦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生態領域科技創新,正為內蒙古綠色發展注入不竭動力。(記者 高平 王瀟)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