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農事漸起。在通山縣的廣袤田野上,科技的種子正破土而出,“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等科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診斷”,現場“開方子”,為春耕生產增添科技創新亮色。
“秧苗嬌貴,大棚里的溫度一定要嚴格把握,白天控制在20至30攝氏度,晚上也要保持在13至15攝氏度。” 在南林橋鎮湄溪村鄉林合作社自動化育秧大棚里,“三區人才”黃志謀一邊指導工人,一邊說。
“幫助我們精準把控育秧時間和密度、稻田的土壤墑情,灌溉用水問題等,育苗、插秧、收割,都是一條龍服務。” 鄉林合作社負責人陳衛星介紹,這些年在專家的指導和自己的摸索下,再生稻育秧、種植技術日趨成熟,種植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自己作為市科技特派員還為周邊村民提供“一條龍服務”,帶動周邊150多戶村民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去年種的200畝‘華兩優6516’,第一茬稻谷畝產1100多斤,第二茬300斤,打出來的稻米能賣到每斤10元的高價格。”提起自家的再生稻,陳衛星自信地說,今年專家又給他引進了新品種“野香優659”,米質優,出米率高,頭季和再生季稻谷售價較去年高0.1元/斤,每年自產自銷就達到1.5萬斤左右。
“看這棵樹,枝條稀疏,通過刻芽可以刺激它萌發新枝,增強樹勢。”這幾年闖王砂梨在通山縣發展勢頭正足,科技指導功不可沒。在通山縣闖王鎮汪家畈村的樣樣果業砂梨基地,省級科技特派員鄭麗與市級科技特派員夏文娟針對部分樹勢較弱、枝條稀疏的梨樹,現場示范科學刻芽技術,并耐心地向果農講解這一技術如何調整樹體生長,促進果實掛果。
“真是太感謝省市農科院的專家了!去年在你們的指導下,我們嘗試種植了落葉果樹,效果非常好。今年我們更有信心了。”果農感激地說。
通山縣一直有種枇杷的傳統,近年來,該縣與湖北省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等合作,將大畈枇杷基地作為實驗基地及育種苗圃,不斷研究新技術,提升枇杷品質,全縣枇杷種植面積達5.1萬畝,產值5.8億元。
“3月,追肥、鋤草、修理定型,讓枇杷有好產量。4月,疏果套袋、精準定果,讓枇杷‘優生優育’。5月,分批次采摘,分級銷售,讓枇杷賣出好價格。”作為市級特派員以及種植了30多年枇杷的“枇杷強人”袁觀強,說到種好枇杷,他如數家珍。
“三區”人才是在邊遠的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所實施的一項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 “科技特派員” 是國家和地方通過選派的有一定科技專業理論、技術、經驗的專家、教授、研究員等知識分子,深入農村一線,服務農業,奉獻于“三農”。
在大畈鎮湖北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像袁觀強這樣的市級特派員一共有3名,他們和全縣15名三區人才、24名市級特派員一起正活躍在鄉村振興一線,正是在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的助力下,通山縣從70余戶種植枇杷,面積100余畝,到如今10000余戶種植枇杷,面積5.1萬畝,并建起了“院士工作站+綜合試驗基地+協會農技服務中心+科技示范戶”的科技服務支撐體系,產量、品質逐年提升。“三品一標”認證枇杷企業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
近年來,通山縣聚焦“為民”本色、突出“特派”特色、亮出“科技”底色,堅持融合理念和統籌方法,全面整合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才力量,積極開展產業幫扶技術指導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探索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為科技賦能春耕提供了有力支撐,匯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特約記者 程思 通訊員 吳銀漢 焦明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