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40年職業生涯,我由衷地認為,于“事”不乏坎坷挫折,于“人”多是互愛友好,所以沉淀在我的記憶里的多是幸福、美好。是故,我堅定地認為,通向幸福的教師成長關鍵要把握好“人學”,要處理好圍繞教師職業的各種關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師生關系。
——姚躍林
《通向幸福的教師成長》
姚躍林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78-7-5760-5685-3
65.00元
幫助教師挖掘優勢,增長職業智慧。作者姚躍林40年職業生涯中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指導和管理方式,都基于教師職業幸福考慮。本書希望給教師提供挖掘自身優勢的成長方式,增長智慧地應對職業困惑的價值觀和能力,幫助教師更智慧地工作,更幸福地生活。
掌握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日常教學中播種幸福。師生關系是通往幸福教育的關鍵,本書講述作者身邊或感人或遺憾或振奮的師生故事,還收錄多封學生致老師的信件,展現深厚的師生情誼。幫助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從基于終身從教的專業成長角度掌握好“師生關系學”。
作者簡介
姚躍林
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名譽校長,福建省基礎教育研究院/德旺基礎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曾任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創校校長、黨委書記十六年。著有《讓生命因教育更幸福》《貼近學生做教育》《怎樣的教育能給人帶來幸福》《讓教育稍稍有點詩意》《教育無非服務》《讓教育更加尊重生命——姚躍林教育演講錄》《安靜做真實的教育》《讓教育帶著溫度落地》等。
目錄
左右滑動查看目錄
我愿做一個幸福的信使
了解廈大附中的朋友一定知道,“幸福”是廈大附中文化的核心詞之一,“生命”是廈大附中文化的另一個核心詞。連接“生命”和“幸福”的重要橋梁是“教育”。
在廈大附中供職的16年里,我在全部51個開學典禮、畢業典禮上作了48次致辭。我的致辭或演講,由內是理想的抒發,而外是現實的描繪。我不需要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只需要我手寫我心,率性而為,自然流淌。這些演講詞收錄在先后出版的《讓教育更加尊重生命》《讓生命因教育更幸福》兩部我個人的演講錄里。
為什么是《讓教育更加尊重生命》?為什么是《讓生命因教育更幸福》?因為我演講的高頻詞是“生命”“教育”“幸福”。我認為,如果教育不尊重生命,如果教育不能讓人更幸福,那么,所有的教育皆可廢除!讓教育更加尊重生命,讓生命因教育更幸福,這既是我的教育理想,也是我40年教師生涯的全部實踐。所以,關于“幸福”的理性思考,這里無需贅述。
綜觀我的全部教育寫作,可以認為,我不想系統反思教育,似乎有意回避純粹學理探究,更不想動輒批評廈大附中尚待進步和完善的地方,因為這既于心不忍,也于附中發展無濟于事。我只想歌頌美好、傳遞美好,因為我相信人心本性向善,相信“美好”天然富有向心力和號召力,美好可以共享,幸福可以分享,我愿做一個幸福的信使,傳遞幸福的使者,以傳遞幸福為自己的天職,以傳遞幸福為快樂幸福。
2023年10月12日,我卸任廈大附中校長、黨委書記,正式退休。同事、學生、家長和朋友們陸續知道我退休了,不少人通過各種渠道向我致以問候,多到難以計數。最長的一封信達4400多字,更多的是三言兩語(見本書《最后的貢獻——榮休記事》一篇)。
11月30日,廈大附中一年一度的篝火晚會在國際部草坪舉辦,同事們邀請我參加。我怕打攪大家,沒有應邀去現場,晚上在家里電腦前觀看。晚會快結束時,我接了個電話,再回到電腦前一看,滿屏的“姚校辛苦了”,當時不知所以,后來才知道是藝術類幾個社團的同學創作了歌曲《旅人》獻給我,引來了滿屏的彈幕。第二天看到他們發來的視頻,我才知道演唱前,樂手、高二6班的陳澤鵬同學說的“我們這首歌要寫給為附中工作16年的姚校長”引來了現場的喊叫和屏幕上如潮的彈幕。12月18日下午5:41,德旺基礎教育研究院(福建省基礎教育研究院)官方公眾號“德旺論壇”發布《福建教育的“拓荒牛”》;12月27日,《閩南日報》公眾號發表《姚躍林:依然會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廈大附中》……
今年5月18日,我來廈門灣南岸籌建廈大附中之前的單位,也是我此前唯一工作并擔任過副校長、校長11年的學校蚌埠鐵路中學,一批退休老同事回校聚會,我的前任蚌埠鐵路中學原校長黃德孚先生和一批老同志盛情邀請我參加。作為校長,我沒能在蚌埠鐵中堅持到底,中途當了“逃兵”,一直心懷愧疚,總覺得無顏面對老同事。我在此次回校的這批老同事當中年齡最小,剛剛退休,而這次參會最年長的同事已是92歲高齡。大家共聚一堂,其樂融融。聽了我關于廈大附中的介紹,他們報以熱烈掌聲。在聚會的多個場合,他們給予了我真誠的鼓勵和肯定。在得知我回蚌埠鐵中的消息后,5月17日下午,我40年前剛上講臺時的第一批學生帶著鮮花結伴到火車站迎接,在車站向我和太太獻花,當晚又為我舉辦榮休宴會。之后,他們制作的短視頻《40年前的班主任退休了》傳播甚廣,引來朋友們羨慕。一位原福建省教育廳領導在抖音上刷到這個視頻后給我留言:“好老師一輩子受人尊敬,值得!”
一位老師退休了,今天的學生為他創作了一首歌;40年前的學生向他獻花,為他舉辦榮休宴會、制作紀念視頻……他沒有理由不感到幸福。我曾經說,一位老師職業生涯成敗如何,一個重要的“試金石”就是你是否有膽量見自己帶過的所有學生!很慶幸的是我有這個膽量,而且我有膽量見我所共事過的所有同事。
很多朋友看了我寫的很多文章,特別是廈大附中創校以來的文字,都認為“溫暖”和“幸福”是基調,是主題。我必須坦陳,我的人生和職業生涯并非一帆風順,別人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我同樣遇到過;廈大附中是中國五六十萬所學校中的普通一所,別的學校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我們同樣會遇到。但我為廈大附中而寫,主要負責傳遞美好,因為“美好”俯拾皆是,我可以信手拈來、下筆千言,而“不美好”我要吹毛求疵,寫起來要裝腔作勢、搜腸刮肚、無病呻吟。
回望40年職業生涯,我由衷地認為,于“事”不乏坎坷挫折,于“人”多是互愛友好,所以沉淀在我的記憶里的多是幸福、美好。是故,我堅定地認為,通向幸福的教師成長關鍵要把握好“人學”,要處理好圍繞教師職業的各種關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師生關系。
我在《“師生關系學”是教師的必修課》(發表于《中國教育報》2016年9月7日)的開篇說:“教師職業倦怠多半源自職業幸福感不高。幸福存在于和諧的關系中,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和諧關系中。所謂不幸福,其實就是沒有處理好各種關系,主要是未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要做一輩子教師,不深入研究和掌握師生間的‘關系學’是不行的。于教師而言,我甚至認為,‘師生觀’就是‘人生觀’,也是‘世界觀’。也即,由教師的‘師生觀’可見其‘世界觀’。所以,這門學問是大學問。”在此文的結尾,我說:“從師生關系中不能獲得精神慰藉的教師人生是灰暗而失敗的。故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應該從基于終身從教的專業成長角度掌握好‘師生關系學’。”今天,站在職業生涯的終點回望,我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
“幸福”是鮮花,是果實,所以是要播種的。我們追求幸福,但生活中并沒有一種公認的可以讓人感受到的具體目標叫“幸福”,我們往往無法直奔幸福而去,追求的不過是一個“常理”。當我們的追求、我們的所為被人們認可時,我們便獲得了幸福。從這個角度來說,幸福其實也是需要播種的,幸福也是有種子的。幸福的“種子”是什么呢?和世間萬物一樣,幸福的“種子”也是多姿多彩、千奇百怪的,于教師而言,是好的師生關系,好的家校關系,好的人與專業關系……
幸福的種子是何時播種的?不只是每個秋天的開學季,更是在教書育人的每一天,是在我們每位老師從教的每一天,甚至是我們每位老師人生的每一天。這粒種子播種在校園里,更播種在教師、學生、家長的心中。我們不需要刻意播種幸福的種子。當我們將學生放在學校的中央、放在教育的中央位置時,我們的工作往往就是播種幸福。不管年成如何,收獲幸福就在不久的將來甚至直達永遠,而更多的時候也在當下。播種即收獲!由此可見,教師終生活在職業角色里。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本書分三個部分闡述“通向幸福的教師成長”:“幸福是一種修養:修煉幸福感”“幸福是一種能力:營造好的關系”“幸福是一種覺悟:自覺擁抱幸福”。
原稿還有第四部分:“幸福是一種境界:幸福著你的幸福”,是在學生寫給我的幾百封信里挑選了十封有代表性的信組成的。后從全書篇幅和體例上考慮,還是刪去了。我寫了一文《學生給我寫了幾百封信》(發表于《班主任之友(中學版)》2024年第6期,見本書附錄)。這篇文章有四個部分:“被信任的幸福”“被肯定的幸福”“被惦記的幸福”“分享幸福的幸福”。顯然,這些信也給我帶來了幸福。這樣,我認為幸福是一種修養、一種能力、一種覺悟、一種境界的完整思路在書中得以窺見。我在文末寫道:“幸福是可以分享的,也只有彼此關心、彼此在乎的人才會分享,才會感受到彼此的幸福。”我帶著真誠,向各位朋友分享我的職業幸福以及我對“通向幸福的教師成長”的不成熟思考,歡迎批評指正。
最后,我想用拙作《辦一所學生喜歡的學校》(發表于《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文末,同時也是拙著《讓教育帶著溫度落地》封底的一段話結束此文,告別一段美好、幸福的歷程:“回望來路,我很慶幸自己在職業生涯的后半程,能有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可做。雖然我深知辦一所不一樣的學校無比艱難,但與學校相守,與師生相伴,我的內心充滿陽光。”
本文選自《通向幸福的教師成長》
編輯:陳凱
制作:劉曉帆
關注并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