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在竹簡中讀到兩篇特殊文章,內容驚世駭俗、言辭犀利,令他冷汗直流。嬴政不僅發出若見作者死而無憾的感慨,還將文章理論作為一統天下的指導思想,這便是出自《韓非子》第49篇的《五蠹》,一篇戰國末期法家的政論文。
《五蠹》不僅為秦政提供了理論基礎,還揭露了封建王朝的核心與王權社會的本質。譚嗣同曾感嘆,兩千年來的政治是秦政,皆為“大盜”;兩千年來的學問是荀學,皆為“鄉愿”。而秦政源于法家思想,韓非作為法家巨匠,又是荀子的弟子,可謂集大成者。“五蠹”指的是儒者、縱橫家、游俠、患御者和不法商販這五類人。
上古時期人少獸多,有巢氏教人們在樹上搭棚,燧人氏教人們鉆木取火,他們因此被推舉為天下之主。中古時代鯀禹治水,近古商周兩王結束暴政,也都成為天下之主。但如今若再提倡上古的做法,必然會被恥笑。時代變了,治理天下的方法也要改變。上古人們競爭道德,中古競爭智謀,當今則訴諸武力,圣人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治理方法。
古代資源充足,男人不耕、女人不織也能生活,百姓很少發生混亂和爭奪。而如今人多資源有限,人們為了生存難免產生混亂和爭奪。堯帝時君主與百姓生活差別不大,所以能禪讓,現在一個縣令都不舍得放棄權位,這是因為資源多寡導致的人性對利益態度的不同。儒家提倡君臣關系如父子,可實際上君主愛民不可能超過父母愛子女,百姓也習慣屈服于權勢而非被仁義感化,孔子都屈服于魯哀公的權勢,可見儒家的理想難以實現。
一個不聽勸告的混賬兒子,只有官吏找上門時才害怕后悔,說明慈愛會換來驕縱,權勢才能讓人屈服。獎賞豐厚、刑罰嚴厲,才能讓好人壞人都守法。但現在社會存在矛盾,一邊獎賞官位又鄙視做官,一邊疏遠不肯為官的人又推崇其不羨名利,贊賞不勞而獲和無功得官的人,會導致國力衰弱。
儒家利用文獻擾亂法紀卻被君主任用,游俠用武力觸犯法令卻成為貴族刺客,法制體系矛盾,難以治理好天下。楚國檢舉父親偷羊的人被判死罪,魯國臨戰逃跑的士兵因有老人要照顧被孔子推舉為官,這體現了公私利益的相悖。
一邊對殺敵有功、攻城破敵的人應賞應授爵,一邊又宣揚仁愛兼愛,會使君臣關系不穩固。國家富足靠農民卻給儒生便利,攻城略地靠士兵卻給游俠財物,導致人們不愿務農從軍,偽善盛行,國家衰退。
統治不在于智慧的言語,法令應讓百姓能理解遵守。對百姓應提倡誠實,君主應利用權術、賞罰分明。喜歡花言巧語的人,朝廷就會充斥空話,秦國雖家家有商君法典卻越來越窮,家家有孫吳兵書卻兵力越來越弱,就是因為空談而不實干。
明君應善用民眾力量,獎賞功勞,禁止無用言行。現在空談的人多,實干的人少。“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這成為焚書坑儒的源頭,帝王之術本質上是愚民馭民。
連橫依附強國攻打弱國,合縱聯合弱國對抗強國,但連橫會使國家疆域縮小、君主聲望降低,合縱勝利不一定獲利,失敗則可能亡國,縱橫家從中獲利,君主地位下降。
人們追求安逸私利,躲避危險貧窮,為逃避兵役投靠貴族、賄賂當權者,導致為公出力的人少,依附貴族的勢力龐大,百姓和貴族都成君主的敵人。應制定政策,重農抑商,減少商販人數,讓他們從事農業。
列國混亂源于著書立說者宣揚先王之法、擾亂法令;縱橫家弄虛作假、為私利借一國之力;游俠刺客標榜義氣、觸犯禁令;逃避兵役者依附貴族、行賄損傷戰力;不法商販制造粗劣器具、囤積居奇、牟取暴利,這就是“五蠹”的由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