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位車圈非常資深的媒體老師,給我打了一個電話,他說上海車展要開了,趕緊來車展看聊齋,很顯然,已經有觀眾開始把車圈當作一場耍猴的戲來看了。
我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一位身材豐滿的女孩坐在一輛車里,竟然是為了測試一批車輛的減震功能,這是一位車企公關一號位在我們一個小群里分享的,怎么測試?自己腦補。
我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五菱再一次進入我的視野,是因為上周兩位媒體老師在發布會撕逼的刷屏新聞,弄死你,成了一句新的口號。
周末,一位車圈非常資深的媒體老師,給我打了一個電話,他說上海車展要開了,趕緊來車展看聊齋,很顯然,已經有觀眾開始把車圈當作一場耍猴的戲來看了。
過去幾年,車圈不正常的公關事件越來越多,從多家媒體起訴多家車企拖欠費用,到某車企約了某媒體一篇黑某車企的黑稿,結果提前觸發的烏龍事件,到上周某車企的御用黑手因為拖欠費用反水點破甲方所要回扣,再到連車馬費拖欠都成了行業吐槽話題,如今的車圈,我想已經快沒有新聞了,因為出現什么情況,都不稀奇。
是什么驅動了媒體關系怪事頻發,媒體兩個字的顏面掃地?我認為是流量。
第一、流量制造的虛假繁榮。
第二、流量讓媒體關系淪喪。
先談虛假繁榮。
如今,所有的車企都在抱怨,輿論環境太差,對手沒有底線做黑公關,但是,看別人都是一身刺,我們有沒有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在大量使用水軍和虛假流量?二十年前,一場發布會幾百個媒體,現在一場發布會幾千個媒體,如果我們不為了大量的垃圾流量買單,這種亂象,就不會形成。
為何車圈發布會越開越密,媒體數量越來越多?似乎不開這種發布會,這家車企就性無能一樣。
后來,終于有一位車圈資深的媒體老師點醒了我,他說,你發現沒有,車圈大部分企業,公關都不直接給CEO匯報,而是放在CMO下面,管營銷市場的人來管公關,就必然會流量至上,張口閉口ROI。
仔細看看,的確也是,其實早期,一些互聯網企業也這么玩過,但立刻就改了,公關的傳播邏輯與市場的傳播邏輯,大部分時候是相反的,一個是剎車,一個是油門,除非這個CMO有精神分裂,否則大概率會把所有資源匯總到流量至上這件事上,導致公關工作無法開展,所以一定要讓市場與公關分開,各自直接給CEO匯報,對,你沒聽錯,這個事得CEO親自管,無論是華為、阿里、小米、百度、360這些在公關上曾經有所建樹的公司,都是如此。
流量至上,必定虛假繁榮。
我所參與過的車圈發布會,最高數量,見過兩千多家媒體到場,包了四五個酒店,我也算老油條了,走遍全球開過各種發布會,但是這種氣勢,還是讓我有點吃驚,這種高度單一市場同質化的媒體邀請,我在別的行業,從未見過,哪怕是阿里巴巴最火的時候,雙11的發布會媒體數量,也無法達到這個規模;然后就是讓人驚訝的密度,我看了看今年前三個月車圈發布會,可以達到每周兩場,有時四場,真的是發布個屁,也要開會,我經常跟車圈的媒體老師開玩笑,你們的屁股是鐵打的,空姐都自嘆不如。
發布會之前的預熱海報,那下面一大串合作媒體的logo已經導致圖片無法加載,這似乎就是一張“集結令”,展示車企的號召能力有多強,保定張三開發布會請了1000人,我深圳李某就必須請1500人,湊不齊人數怎么辦?管他是美食博主,還是馬桶博主,只要有流量就給我請過來,扶持扶持不就轉型了嗎?
我問過一個車圈媒體大佬,兩千個人的會,你認識幾個同行?他說,我也是個新人了。
這個過程里,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就是企業會扶持自己的“親兵”“門客”,絕對站隊自己的,圈子里大家都知道,誰是誰的人。
結果,車圈的媒體人數,越湊越多,門檻越湊越低,企業給自己制造了負擔,也給行業制造了負擔,伸手要錢,張嘴要飯的人越來越多,給錢的時候,是爸爸,不給錢的時候,是孫子,拿命來,看我怎么干死你。
然后,就是發布會中,大量數據造假的問題,無論是觀看人數,還是彈幕,企業大量的預算消耗在這種讓領導高興的糖衣炮彈中。
公關原本是要讓公司看到真相的部門,結果變成了給公司制造假象的部門。
為何要像上述這般操作?我 問過很多車企的CMO,他們也說不出個一二三,基本答案就是,行業標配,大家都這么干,熱鬧,也許他們是不屑回答我的問題,或者是不想告訴我真實答案。
那么我們來到第二個問題,如果這么做不正確,那正確的媒體關系應該是什么樣?
在很多市場營銷出身的公關分管領導看來,媒體關系有什么可做的?給錢不就得了,折騰半天,那點流量還不如我去找個明星合作來得快,隨便花錢整幾個事件營銷,也比媒體老師寫的那個深度文章來得猛。
在流量面前,大部分媒體老師的深度內容,被定義為無效傳播,我覺得這是對“認知”和“思考”的極大不尊重。
事實上,今天在車企的媒體庫里,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存在,一種我稱為媒體,一種我稱為流量。
我們先定義一下,什么是媒體?我接下來的定義,是狹義媒體定義,廣義的,你可以來抬杠,所有具備傳播效應的流量主體,都可以叫媒體,這是常識,沒必要討論。
這個地方很不好講,講不好就會得罪人,因為誰也不想被貼上標簽,本質上大家賣內容,但是賣與賣的方式不一樣,媒體,有選擇性地賣內容,流量,給錢就辦事。
我始終認為,不能把流量和媒體混為一談,更不能因為有流量就被稱為媒體老師,但是現在行業的情況是,只尊重流量,沒人尊重操守,也沒人尊重認知,一個絲襪,一塊腹肌在車前晃一晃帶來的流量,比一位資深禿頭媒體老師,在車里搗鼓半天寫出三千字的深度文章值錢。
我親眼見過,很多流量在公關面前,直接叫爸爸,叫爹,真的,不是開玩笑,酒過三巡之后,公關發現馬仔沒在身邊,直接指揮流量干活,車圈很多傳統媒體人對此極為憤慨,媒體人的臉都讓你們給丟完了,其實,沒必要生氣,因為你們兩者并不是一類人,各有各的賺錢姿勢。
丟根骨頭就搖尾巴,包養心態,在今天的車圈甲方中,大量存在,不搖尾巴的,往往會被冷落和孤立,“你以為你是誰?一篇文章三五百閱讀,別出來丟人現眼了”。
但是企業的管理,真的不需要外部的深度思考視角了嗎?
據我所知,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企業的老板和高管們,保持著深度閱讀習慣,他們會定期邀請行業里有思考能力的媒體人小范圍討論,華為多年以來持續性保持這種習慣,蔚來這一塊也做得非常好,阿里巴巴的“老朋友們”是這個圈子里最有情懷的一個群體。
如果一個企業的媒體關系里,只有充滿欲望的肉體,以及大型真人表演秀,那么這家企業注定會曇花一現。
一位互聯網圈退休的公關副總裁跟我聊過一個觀點,如今這個時代,其實是最好的媒體關系時代,因為平視了,十年前,那會兒媒體太強勢,公關需要仰視對話,現在因為有金錢合作,大家可以坐下來,平等對話,這個時代是最舒服的狀態,誰也沒必要比對方高人一等。
一家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永遠都不會漠視、鄙夷媒體兩個字。
無論社會走到哪一步,總會有一群人,帶著批判精神在反思社會和企業,媒體這兩個字是厚重的,是責任,是思考,是傲骨嶙峋,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更是虛心學習和接受批評。
我前段時間,私下表達過一個觀點,在我今天的內心深處,媒體要始終保持直面內心,不能因為企業給你錢,你就創作,也不能因為企業不給你錢,你就創作。
這里面的創作,具體是什么意思,仔細想想就會明白。
很多傳統媒體人會說,現在抖音、小紅書上的這些網紅,都不能叫媒體,就是互相抄襲文案,奶頭樂,兜售流量的,我不這么認為,渠道就是渠道,不能因為渠道來定義別人,比如說直男財經,是我以前報社同事許云峰做的,抖音第一財經自媒體,是網紅,但是我也認可他們是媒體。
結論是什么?與其請兩千多個媒體到場,現場混亂,經常讓大家因為接送機、車馬費、住宿問題吵架吐槽,還不如索性縮減到五百人以內甚至更少,大部分的媒體可能對于來現場也沒多大興趣,一個人機票酒店加一起的成本,怎么也有四千元,你拿出兩千元發個大紅包,收看在線和直播后出的內容,大概率比來現場做的還要負責一點。
這個時候,很多車圈公關可能就不服了,你說的不對,他們不來現場,怎么發布身臨其境的內容?怎么跟產品近距離接觸?如何讓行業覺得我們的產品很牛逼?
哥,一場牛逼閃閃放光芒的發布會,并不能讓一款平庸至極的車也變得牛逼閃閃放光芒,你的車能不能大賣,從產品定型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如今這個信息平權、人人透明的時代,你還相信酒香也怕巷子深?這是一個不會埋沒任何好產品的時代,乖,信我。
所有公司在產品賣不好的時候,都會說我們的營銷做得不好,扯淡,這個事情的終極原因就兩個,定價貴了或者產品不行。
最后,慣例講個故事。
有兩個地方,一個叫鐮倉,一個叫安X古鎮(不提名字了免得被投訴),都是古色古香的地方,鐮倉的街道上,商鋪很多,但是大家各賣各的東西,吃的喝的,很少重復,網紅特色店非常多,都在排隊,哪怕是最常見的銀魚飯,各家的做法還不一樣,但是安X古鎮就很奇怪,一條路上,所有的店鋪,賣來賣去都是一樣的東西,無非是每家門前一口鍋,里面煮各種腌制品,然后就是全國統一的餛飩、臭豆腐,再就是進貨渠道高度一致的幾種糕點,你走到哪里買,東西本質上都一樣。
我當時特別想不明白,安X古鎮一條街,幾百個商鋪,為什么大家就沒想過在原有產品基礎上,進行一點創新,做出一點新東西來呢?
所以,我在安X古鎮,連頓飯都沒吃,便匆匆走了,我沒看到一個好好做產品的店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