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腫瘤雖不多見,但一旦發生,會為家庭帶來巨創。在廣州,廣婦兒腫瘤外科正在嘗試攻克少見而兇險的“兒童腫瘤之王”——神經母細胞瘤。
近日,南都記者走進廣婦兒,了解醫患協手共抗腫瘤的故事。我們看到,對抗兒童腫瘤,不僅需要先進的藥物、醫生的創新臨床思維,還需要家庭的樂觀心態、不懈堅持,以及社會的關注與經濟支持。
小帆的父母(左一、左二)與廣婦兒兒童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楊天佑(右一)合影。(采訪對象已同意出鏡)
3歲孩子莫名發燒、腹痛
確診“兒童腫瘤之王”
現在5歲的小帆,在3歲時突然開始莫名發燒、肚子疼,在貴州老家跑了多趟醫院后終于發現,竟然是一種腫瘤在作祟:被稱為“兒童腫瘤之王”的神經母細胞瘤。
在當地化療幾個周期后,小帆被家人帶來廣州婦兒中心繼續治療。廣婦兒在十多年里接診過1300多例神經母細胞瘤患兒,兒童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楊天佑團隊發現,小帆的腫瘤原發在腹部的腹膜后,表面看不明顯,但實際尺寸已達到14厘米,而且已發生淋巴結廣泛轉移、肝轉移,小帆被確診為神經母細胞瘤高危組。
神經母細胞瘤相當罕見,發病率為每十萬人中有7至8人,我國每年明確新增的患者數量為2500至3000例。這是一種多發于兒童的惡性實體腫瘤,其患兒數量占兒童惡性腫瘤的8%~10%,中位發病年齡在17個月左右,起病隱匿,大約有一半的孩子在確診時已經發展到晚期(高危組),在我國遠期生存率不到50%。
小帆在廣州進行了將近兩年的綜合治療,經歷了化療、手術、放療、免疫治療,還曾因重癥感染進過重癥監護室。
小帆的腫瘤雖然已發生轉移,但暫未發現最為棘手的骨髓轉移、骨轉移,治療效果相對較好,目前只剩最后三個周期的化療要做。
“小帆做完手術結束化療之后,通過各種檢測手段都找不到腫瘤細胞了,現在是不帶癌生存的狀態,現在在進行維持治療,以后90%的概率會OK的“,楊天佑說。
為籌錢治病
患兒父母送外賣、擺攤、開直播
因為治療效果較好,小帆的爸爸媽媽表情相對輕松,與醫生談論孩子最近吃飯不好、化療該選什么樣的時機,說話時時帶笑。
小帆生病前,他的父母在廣東中山的燈具廠打工,小帆在貴州老家跟老人一起生活,發現生病后,小帆碾轉在貴陽、中山、廣州治病,如今一家人已在廣州租住了將近兩年。
治病之余,小帆爸爸嘗試各種方法來賺錢,包括送外賣、擺攤賣小蛋糕等等,媽媽一邊照顧小帆,一邊開抖音直播來籌錢。
關于治療花費,小帆爸爸介紹,近兩年的治療下來,他們的花費總計在100萬以上,今年起,在廣州醫保、惠民保以及網絡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小帆得以接受昂貴而效果較好的GD2單抗免疫治療。
“這個病真的少見,當時有醫生說最多活兩年左右,現在兩年了,孩子還很正常,我們真的很幸運,找到楊主任的團隊”,小帆爸爸說。
免疫治療提前進行效果或更好
醫生正在籌備相關臨床研究
楊天佑醫生介紹,小帆的治療效果較好,得益于他的腫瘤尚未發現骨髓轉移、骨轉移,也得益于小帆的家人沒有放棄,而且用上了最新的治療手段GD2單抗免疫治療。
在目前的標準治療方案中,GD2單抗免疫治療的主要適應征是骨轉移和骨髓轉移,針對的是部分腫瘤晚期的高危患者。而在美國一些醫療機構的臨床研究中,在化療第一周期即加上免疫治療后,療效出現明顯提升,美國的兒童腫瘤協作組織據此于去年開始開展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觀察將免疫治療前置至化療第二周期的治療效果。
楊天佑透露,目前,廣婦兒腫瘤外科也在開展類似臨床研究,計劃在美國同類研究的基礎上將免疫治療更加提前一步,在誘導階段即加入GD2單抗免疫治療,以期改善患兒預后,“我們目前已進行了單中心的、小規模的臨床研究,加入研究的10多個孩子療效確實很好,在較早階段就可以把腫瘤清干凈,目前,我們正在籌備一個多中心的、納入更多患兒的較大規模臨床研究”。
知多D:怎樣盡早發現“兒童腫瘤之王”?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實體腫瘤,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怎樣早期發現?楊天佑醫生介紹,這種腫瘤有相當一部分原發于腹部,因此,每年做腹部彩超可以篩查出一部分。
另外,家長在家中也可留心觀察孩子身體是否有異常的包塊出現,比如,在為幼兒洗澡、涂身體乳、換衣服時,都可以多留心、摸一摸,尤其是肚子的部分,“一般人肚子是很軟的,如果哪里摸上去是硬的,就要警惕了”。
采寫:南都記者 李文 通訊員 周密 陳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