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eenpeace
農業生產對于氣候變化高度敏感,氣候變化不僅影響傳統小農戶的家庭生計,還會沖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安全生產與可持續經營,進一步影響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2025年4月16日,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與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聯合發布《節氣的時差:多元農戶經營主體氣候變化認知與適應策略案例研究》報告,聚焦陜西、重慶、河北三地具有代表性的農業種植區,深入調研了氣候變化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系統分析了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策略。
報告分析認為,當前農村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仍以減災響應為主,缺乏系統性、前瞻性的氣候適應規劃。傳統小農戶在能力范圍內可采取的適應措施有限,部分小農戶通過生計轉型積極適應氣候變化。與此同時,規模化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設施與生產工具易暴露于極端天氣之下,其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更具系統性傳導特征,氣候適應能力亟待提升。
重慶市霧江區雙林鎮,專業合作社梨園內的梨樹出現二次開花的現象。這些看似無害的花朵影響梨樹來年的產量銳減。氣溫、降水的變化,樹齡、施肥量都可能導致梨樹二次開花 ?鄒璧宇 / Greenpeace
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雙重影響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在過去兩千多年間指導著農業生產活動。然而,氣候變化已經讓傳統節氣產生“時差”。
研究團隊在陜西省渭塬市(化名)、重慶市霧江區(化名)、河北省千山縣(化名)調研發現,三地均有平均氣溫上升、降水模式改變、極端天氣事件趨多趨重等特征,影響農業生產活動。例如重慶霧江區農戶種植的梨樹出現秋季二次開花,影響次年產量;渭塬市近年來氣溫年際波動增大、冷熱害頻發,影響蘋果的產量和品質。
一方面,雖然農戶憑借農業生產經驗對季節更迭、氣溫升降、降水多寡等自然現象有敏銳的洞察,可以調整作物結構、靈活安排農事活動。但由于對于氣候變化趨勢及影響缺乏科學認知,且對于農業氣象服務的依賴程度和使用頻率存在差異,往往難以形成有前瞻性的氣候適應體系。
另一方面,由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重,破壞農業生態環境、損毀農業基礎設施,導致農戶的種植和經營活動受到長期影響。例如河北千山縣某綜合性生態園在2021至2023年連續遭遇夏季暴雨洪澇災害,導致農業基礎設施和景觀設施嚴重損毀。漫長的修復周期疊加高昂成本,導致園區經營業績下滑,用工需求減少,土地流轉租金支付困難,造成長期傳導效應。
陜西省咸陽市渭塬市的農戶果園中。當地蘋果的種植歷史有近百年,是當地支柱產業,70%以上的農戶均參與種植。 ?鄒璧宇 / Greenpeace
傳統小農戶需要個體、集體、制度層面的支持
研究認為,以小農戶為主的傳統農村社區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具有高度依賴個體資源、短期調整為主、集體行動受限以及制度支持不穩定等特點,適應效果參差不齊。
河北千山縣的傳統小農戶大多為留村老年人口,只能在能力范圍內采取非常有限的措施盡力適應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擁有水井、車輛和勞動力的農戶可以利用資源和工具緩解春旱導致種植時節推遲的不利影響,或在作物生長過程中適當進行灌溉。資源和工具不足的農戶,則只能選擇減少種植面積或放棄耕種,干旱和灌溉困難是該村2000年以后不再種植小麥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有部分小農戶嘗試采取成本可控的增量適應措施,或通過生計轉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渭塬市的部分蘋果種植農戶,面對近年來越來越不穩定的氣候條件,他們通過增加施肥、打藥等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但過度依賴這類措施既增加了應對成本,也對農業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另一部分蘋果種植農戶基于成本收益的理性權衡之后開始增加玉米種植面積,轉向多樣化種植。
綠色和平氣候風險項目資深研究員李朝表示:“堅守土地的小農戶往往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農村社區的互助、政策的扶持將顯著減輕其面對氣候風險的壓力。小農戶在氣候變化面前勢單力薄,需要個體、集體、制度層面的支持。”
露天種植在山坡上的櫻桃樹,每三棵安裝了一臺電動防雹網,在冰雹來襲或雨水過多時,防雹網通過電控開關打開,覆蓋在櫻桃樹上,平時則是收緊狀態,保證櫻桃樹更多日照 ?鄒璧宇 / Greenpeace
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氣候脆弱性與適應潛力
重慶霧江區某村以發展文旅融合的都市農業而聞名。然而,近年來高溫干旱、冰雹大風等極端天氣對當地特色產業造成顯著影響。2022年南方極端高溫干旱導致獼猴桃虧損比較嚴重,原承包經營者放棄管理,并交由合作社經營并重新修繕果園。
報告主要作者、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劉杰表示,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企業通常建設投資較高,作物的商品價值也較高,當極端天氣的影響超出其承擔能力后,造成的高昂經濟損失影響經營者的信心。
報告認為,面對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規模化農業專業合作社在推廣規劃型適應性技術方面可以發揮主導作用,根據當地氣候變化趨勢和生態環境特征進行具有長期性的趨利適應規劃,并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互助機制,靈活調配資源,提升應災能力。
例如重慶霧江區某村在前瞻性政策規劃引領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地氣候資源,并制定了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梨園生產技術標準,構建起了一套完整而高效的生態管理體系,顯著提高了農業生態系統韌性。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翠冠梨產品質量和附加價值,給村集體和村民帶來了豐厚回報。
河北千山縣八溝村的施工隊正加緊修整河道與河堤,近些年河北夏季的雨量增多,重整河道能增強排澇防澇的能力 ?鄒璧宇 / Greenpeace
多重舉措提升三農領域氣候韌性
報告建議,第一,政策制定者與學界需加強農業生產敏感地區的區域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事件的時空變化特征分析,模擬未來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與強度,聯合氣象學、農學、生態學研究團隊,分析氣候變化對不同農業產業、作物物候以及病蟲害傳播的影響鏈,為長期氣候適應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支撐。
第二,從農戶農業生產實踐出發,將長期規劃適應與農村社區本土文化、地方性知識融合,將本地化的農事建議傳遞給農戶,并向科研機構反饋農戶需求,以幫助農戶更充分地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
第三,農村基層應對氣候變化理念應進一步從“防災減災”向“氣候韌性建設”轉型。應充分考慮農戶所處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環境、氣候變化趨勢、主要作物類型和屬性、掌握的生產資源和生產經營模式等,提供差異化的適應措施建議,采取基礎設施建設與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前瞻性適應規劃,綜合提升氣候適應能力。
第四,有效的氣候韌性建設,需超越“政府動員—群眾響應”的單向模式,將制度設計、技術創新和本土知識相結合,激發多元主體參與動力,共同編織韌性之網,培育社會系統應對氣候不確定性的能力。
特別提示: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本報告中的受訪者姓名與地名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