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攜程風光財報難掩信任裂縫
在2024年取得歷史性利潤增長后,攜程表面風光無限:凈營收達533億元,同比增長20%;凈利潤更是同比大漲72%,達到172億元。但在這份亮眼財報背后,用戶口碑的雪崩正逐漸撼動這家在線旅游巨頭的根基。大數據殺熟、捆綁銷售、虛假宣傳、民宿“貨不對板”……攜程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風光財報難掩信任裂縫
攜程2024年財報顯示,其住宿和交通票務收入合計占比高達78%,其中住宿業務216億元、交通票務203億元,支撐了整體營收的核心架構。而旅游度假業務僅占8%,商旅管理占比5%,業務結構單一的問題開始浮現。
另一方面,產品研發費用131億元,銷售費用119億元,均占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看似雄厚的投入,卻并未有效化解用戶體驗上的痛點。
大數據殺熟屢遭曝光
“我在攜程消費了8萬塊,還是逃不過被‘殺熟’的命運。”——億歐創始人黃淵普的朋友圈質問,揭開了攜程大數據殺熟的冰山一角。他在預訂一張機票時,價格從3868元瞬間跳漲至4408元,而下單之后價格又神秘恢復原價。
類似遭遇并非個例。演員馬天宇、韓雪先后在微博實名控訴攜程的“價格套路”,而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僅“攜程 大數據殺熟”相關投訴就多達193條。
大數據殺熟,表面是算法推薦,實質卻是對用戶忠誠度的背刺。高價值客戶反而被精準“收割”,不僅違反公平交易原則,也讓用戶在無形中承擔了更高的溢價。
投訴量激增、處理率堪憂
據消費保平臺統計,2024年攜程相關投訴達19767件,同比增長188.91%,涉訴金額超過1.02億元。而黑貓投訴平臺顯示,自2019年以來,攜程投訴量呈持續上升趨勢,2024年達到峰值。
不僅投訴量高,投訴解決率更讓人失望。在諸多案例中,消費者反映退改簽困難、客服電話無人應答、售后回應敷衍,維權之路步履維艱。用戶體驗感的不滿,正一點點轉化為對品牌的全面否定。
平臺“放任商家”,民宿與旅游產品頻翻車
在攜程平臺上預訂旅游產品和民宿,“貨不對板”已成為高頻詞。
宣傳中的高端旅游行程,變成了“縮水版”打卡游;承諾的浮潛、海釣因“天氣原因”被取消;圖片中精致寬敞的民宿,現實中卻狹小昏暗、設施破舊,甚至有蟑螂出沒和消防隱患。
攜程對第三方商家資質的審核與日常監管明顯缺失。一些商家未取得合法經營許可便可上線售賣,其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而平臺在面對消費者投訴時,往往以“商家責任”為由撇清關系,缺乏應有的主體責任意識。
技術落后與年輕用戶流失
盡管攜程于2024年推出AI“線路規劃”功能,嘗試將AI與內容結合提升服務體驗,但用戶反饋顯示功能體驗不佳,難以替代人工規劃。
與此同時,美團、抖音等新興平臺憑借流量和內容優勢,不斷蠶食攜程的年輕用戶市場。數據顯示,攜程用戶中50歲以上群體占比達10%,銀發用戶消費力雖強,但年輕用戶的活躍度與復購率未見起色。
重壓下的改革與隱憂
2025年2月,攜程進行了大規模高層人事調整,包括首席產品官、首席科學家等關鍵崗位更替。這意味著攜程可能開啟新一輪的戰略轉型,但在用戶信任尚未修復、競爭態勢愈加激烈的背景下,變革之路挑戰重重。
一方面是國際業務擴張迅猛——2024年四季度出境業務比2019年同期增長20%以上,另一方面卻是國內核心業務受壓,轉型壓力與結構性風險并存。
曾經那句“攜程在手,說走就走”的廣告語,承載了無數人對輕松旅行的向往。如今,攜程卻成了“維權在手、忍氣吞聲”的代名詞。
在盈利亮眼的同時,攜程必須正視來自用戶的怒火與質疑。重建信任的關鍵在于:切實打擊大數據殺熟,提升售后處理能力,嚴控第三方商家質量,真正以用戶為中心,而不是“以用戶為盈利工具”。
只有如此,攜程才可能在下一個十年,重新贏回用戶、贏回口碑,重回OTA行業的引領者地位。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