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突然對伊朗核計劃實施制裁,五角大樓調兵遣將劍指波斯灣,以色列總理連夜飛往華盛頓密謀,更令人震驚的是俄羅斯竟公開表態:美伊開戰不關我事!
據央視報道,特朗普對伊朗核計劃實施新制裁,制裁對象包括伊朗境內被控支持其核計劃的五個實體和一名個人。
而在特朗普簽署制裁令的同一時間,俄羅斯也表態了。
俄外交部副部長魯堅科竟直言:若美國對伊動武,俄羅斯不會提供軍事援助。
俄羅斯為什么說翻臉就翻臉?
首先,俄伊從來都不是鐵桿盟友。雙方關系本質是"敵人的敵人臨時搭伙"——伊朗需要俄羅斯對抗美國制裁,俄羅斯需要伊朗在中東牽制西方。
但這種合作僅停留在戰術層面,既沒有北約第五條那樣的共同防御條款,也沒有中俄"背靠背"戰略協作的深度。
當年敘利亞危機時,俄伊聯手保住阿薩德政權堪稱經典合作。可如今敘利亞政權風雨飄搖,伊朗的"抵抗之弧"早已支離破碎。
現在德黑蘭能給莫斯科的籌碼,可能只剩下石油折扣和無人機零件了。
更耐人尋味的是美俄關系的微妙變化。拜登時代但凡涉及伊朗問題,俄羅斯必定高調聲援;如今面對可能爆發的軍事沖突,莫斯科卻擺出"事不關己"的姿態。
這種轉變與烏克蘭戰場態勢密切相關——美國對烏軍援已從每月50億美元驟降到15億美元,俄羅斯自然要投桃報李。
不過要說俄羅斯完全放棄伊朗也不盡然。
俄方目前仍有兩手準備:一方面通過里海艦隊向伊朗輸送S-300防空系統零部件,另一方面則借上合組織框架推動伊核協議重啟。
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既避免了與美直接對抗,又保留了戰略回旋空間。
現在對伊朗來說,最致命的是"抵抗之弧"正在崩塌。黎巴嫩真主黨被以色列定點清除高層,也門胡塞武裝遭多國聯軍圍剿,伊拉克什葉派民兵更在美軍壓力下主動繳械。
這個耗費20年打造的代理人網絡,如今就像多米諾骨牌般接連倒下。當小弟們樹倒猢猻散,老大哥的威懾力自然大打折扣。
據《路透社》曝光,伊拉克境內曾經讓美軍頭疼的"人民動員力量",紛紛表示為避免和美國的沖突升級,主動撤離摩蘇爾等戰略要地。
這些什葉派武裝的集體躺平,暴露出伊朗戰略體系的致命傷:沒有自主軍工體系支撐的代理人戰爭,終究是空中樓閣。
當無人機要靠俄羅斯零件組裝,導彈依賴朝鮮技術轉讓,所謂的"抵抗軸心"不過是紙老虎。
更微妙的是沙特與以色列的眉來眼去。阿美石油公司與以色列電網的能源合作,內塔尼亞胡與王儲小薩勒曼的加密通話,這些曾經不可想象的畫面,正在改寫中東權力格局。
這些曾被西方視為"恐怖組織"的團體,如今卻在爭相與德黑蘭切割,畢竟誰都不愿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而特朗普在簽署制裁令時那句"希望伊朗強大",聽著比核輻射還刺耳。但細品美以近期的組合拳,分明在下一盤"溫水煮青蛙"的大棋:
第一步,以色列持續空襲伊朗核設施。從納坦茲鈾濃縮廠到伊斯法罕核研究中心,F-35戰機如同外科手術刀般精準打擊,德黑蘭的核技術積累正被一點點掏空。
第二步,美軍航母戰斗群進駐波斯灣。林肯號與艾森豪威爾號的雙航母配置,配合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的B-52戰略轟炸機,形成海陸空三維威懾網。
第三步,經濟絞索不斷收緊。最新制裁直接掐斷伊朗石油出口的灰色渠道,連印度這樣的老主顧都開始轉向沙特原油。里亞爾匯率如自由落體,國內通脹率突破50%大關。
面對這種"鈍刀子割肉"的戰術,伊朗的反制卻顯得力不從心。面對如此劇變,德黑蘭手中籌碼所剩無幾。
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威脅已成強弩之末,美軍已在阿聯酋部署反艦導彈系統,沙特啟動紅海新輸油管道,卡塔爾液化天然氣運輸改道印度洋。
現在來看,短期內伊朗被打的可能性不大,但美國"切香腸戰術"會持續加壓。
但局勢真的會如美國所愿嗎?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東從來都是大國博弈的試煉場。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夕,美國同樣獲得俄羅斯的默許,結果卻是深陷戰爭泥潭二十年。
如今伊朗擁有超過3000枚中短程導彈,其扶持的胡塞武裝已具備封鎖紅海的能力,若戰端開啟,國際油價恐將飆破150美元/桶,全球供應鏈將遭遇核彈級沖擊。
俄羅斯此刻的"戰略清醒"或許正是看準了這點:與其為伊朗火中取栗,不如坐觀美國再陷中東泥潭。
畢竟在烏克蘭戰場每天消耗3億美元的情況下,若美國再開辟第二戰場,其國力透支速度將成幾何倍數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