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隱居而不避世,所謂“大隱隱于世”,因此出游訪山、結社會友、詩文往來成為休閑生活的主要內容,對精致生活的追求遠甚于前朝,出現了茶題材繪畫創作的繁榮興盛。
明代以茶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很多,這時的茶畫中,畫面主體不再是茶具、飲茶過程等的羅列,而將表現重點放在文人精神的傳達,畫面主體多為山水,人物活動僅為點綴。
比如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唐寅的《事茗圖》等,描繪的就是山水之境下的茶人生活情趣,或飲茶,或燒水等等,閑情逸致,樂在其中。
茶益人思,墨興茶風
品茗與文人的生活和精神緊密聯系,茶與書畫則有了一種天然的默契,茶益人思,墨興茶風,相得益彰,成為代表中國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號。
茶,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起,茶從藥用,食用,到唐代茶圣陸羽賦予其獨立的文化意義,茶在四千年的發展進程中產生了豐富的內涵:既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世俗,是百姓必不可少的日常飲品;也有“琴棋書畫詩酒茶”的高雅,被奉為貴族文人的座上賓。
文人畫作品的品質反應了作者的品質,表現內容來自畫家的心靈,畫家或觀畫人對被描繪的對象有什么看法或感覺,并不一定和表現內容本身有什么關系。作為原始材料的自然形狀在通過筆觸轉化為藝術語言的過程中,都透露了畫家一部分的自己以及創作時的情緒。
文人畫作品的真正主題并不是樹木山水,讓觀者“如臨其境”或“如見其人”,而是作者的心靈,觀者面對的不是作品而是畫家。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雖然不是所有的茶題材繪畫作品都能隸屬文人畫的范疇,但確為文人畫提供了獨特的素材和意象,如明代吳門四家、清供畫中均有大量茶題材作品。
雄強的浙派和文雅的吳派
明代的文人因政治、社會諸原因,大多對生活抱著與世無爭的態度,茶飲成了他們的一種精神寄托。
在明代后期四五十年里,各種茶書出版了數十種,大都談如何采制、藏、飲才得茶真味,文人學士爭相事茶,辨茶,把飲茶之風推到了又一個歷史高峰。在當時的許多著作中,反映出對茶飲的講究和對茶道的探究精神,對茶的文化內涵有了不少新的詮釋。講究對茶的品味,在茶湯中尋找生活的情致,是這一時期文人茶飲總的特征。
明代之前茶畫的內容大多以描繪采茶、炙茶、碾茶、煮茶等制茶工藝過程以及奉茶、品茶、斗茶、論茶等以茶會友、敬茶傳誼、以茶寄情等內容為主。明代品茗活動更加豐富,明太祖朱元璋禁造團茶,改制芽茶,煮法、點法等傳統制茶方法逐漸淡出歷史,飲法也改簡便的茶葉沖泡。制茶工藝的變革引起了茶畫內容的改變,明代茶畫因之少見了傳統內容,而以博古、烹茶、品茗、客話、雅集等題材為主,反映虛靜淡雅的文人審美意趣的茶畫內容大大增加。
明代茶畫藝術在繪畫風格上的主要代表派別是雄強的浙派和文雅的吳派。
浙派是明代早期繪畫的主脈。他們的畫風源于南宋院體,以硬朗強勁為主。有浙派健將之稱的吳偉是浙派茶畫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茶畫獨具特色,作品常以墨筆描繪人物眾多的雅集圖,人物場景以白描表現,人物衣紋多用釘頭鼠尾描,線條緊勁、流暢,體現了典型的浙派風格。
嘉靖前后,浙派勢力日趨沒落,而尊仰“元四家”的明代文人畫家則登上歷史舞臺,畫壇風尚為之一變。明代中期的茶畫,以沈周、文徵明引領的吳門畫派為代表,影響明代中后期畫壇長達百余年,明代的茶畫在這一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吳派茶畫繼承文人畫風格,作品常常以秀麗的江南山水為依托,寄茶事活動于山水之中,特別注重水墨韻味,強調筆墨的濃淡干濕,畫中山水樹石一派蓊郁的景象。
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明代茶畫向上吸收了唐、宋、元畫風,又融入時代特征而集為大成,形成了獨特的茶畫藝術風格,向下則影響了清代茶畫風格。
明代的茶畫,表現的內容和題材更為豐富多彩,但是整體面貌則更加簡靜,基本不再描繪富麗堂皇的宮廷茶飲場面,轉而以表現人物眾多的雅集、博古、文會等為主,茶畫在對人物、茶具、器皿的描繪等方面更加簡潔,多用墨線簡筆表達其意,或略施淡彩更加追求素雅之美,而很少以寫實細筆手法進行描繪。
明代茶畫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較多描寫園林景致、書齋茶寮,更注重對飲茶環境的描繪,將人物、書齋、茶寮,置于崇山峻嶺之間或幽靜的園林景致中,對周圍環境的描繪注重筆情墨意的表達,使畫面更顯空靈簡靜之美。
吳偉《詞林雅集圖》
畫中10人,除了兩位童仆外其他均戴官帽、著官服,且呈坐姿狀。畫面背景為金陵城某園
墅庭院,粗壯的蒼樹巍然高聳,假山、桌凳相處其間。桌上擺著書籍、卷軸。一童仆正在旁
邊忙著煮茶照應。左側三人坐在凳子上盡興品茗,個個情緒悠然,桌上則放置筆、墨、硯臺及茶具等,其中一人好像在側首喚人,另一童仆佇立于假山旁捧盒恭候。吳偉在創作中主要采用白描人物畫法,筆墨蒼勁有致,中、偏鋒互用,線條魅力獨特,濃淡枯濕變化豐富,人物造象準確、神采奕奕,點睛宛若神來之筆,場面生動迷人。
陳洪綬《玉川子像》
人物密體背景疏體,使人和自然之間的節奏變化,別具匠心。袍袖的線條用一根線表現,不另起筆,沒有停頓,不加折挫,精力內蓄,無一松懈之處,顯示出畫家磊落不群、高古脫俗的氣質。而且,此圖筆墨散逸疏曠,線條細圓利索,設色清淡含蓄、沉穩樸素,富有稚拙蒼渾之趣,達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的最高境界,這也正是明清交替時期社會動蕩中文人高尚情操的表現。
陳洪綬《品茶圖》
又名《停琴啜茗圖》,畫中似是一主一客相對而坐。蕉葉鋪地,主坐于上,旁置茶爐壺具,爐中炭火正熾。客坐一怪石上,又以一方奇石為琴臺,古琴已收入錦緞琴套中。此時,琴弦歇,茶正熟,兩人手持茶盞,四目相視,正聞香品啜,耳邊琴聲猶在。此中樂趣,任憑讀者遐思。此畫,畫面典雅簡潔,人物造型高古,衣紋細勁圓潤。
仇英《竹苑品古》
畫的是江南一位私家園林的主人邀約了三五知己,在竹院雅景中玩古鑒珍、烹泉品茗、對弈手談、撫琴雅游的景象。畫面上方的遠景處于次要位置,對整體構圖起背景烘托作用。畫面下方圍屏內的人物活動,是這幅畫作的主題。右側屏風后,繪一煮水的蓬頭茶童,右手用蒲扇扇身前茶埴中的炭火,火塘里燒得正旺。
古代敘事畫傳統中,常將不同時段的場面畫在單幅通景畫上,用屏風隔擋,示意時空的劃分。賓主相見,“客至,焚香淪茗”,以茶待客之后,雅集才會開始。
仇英《玉洞仙源圖》
畫面奇峰峻嶺,蒼松翠柏,瓊樓水閣,溶洞流溪,云煙縹緲其間,山壑或隱或現。溪水潺湲的溶洞前,一隱士臨流盤膝,停琴靜坐,侍童們忙著煮茶、端盤、陳設古玩,儼然人間仙境。
此圖用大青綠設色,細勁的線條勾勒輪廓,濃艷的石青石綠渲染山石,同時融以細密的皴法,追求色調的和諧,在宗法南宋青綠山水大家趙伯駒的基礎上有所變化,代表了仇英青綠山水的典型畫風。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
描繪文徵明與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游覽無錫惠山,在山下井畔飲茶賦詩的情景。此圖運用工筆設色法,樹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鋒,參以側鋒,具行書的筆法,呈“以書入畫”特色。運筆纖細,兼帶拙味,如人物衣紋用高古游絲描,穩健瀟灑中略見澀筆,工中兼拙。
文徵明《茶具十詠圖》
描繪的就是主人坐于屋內,品茶,另一間屋子侍童正在煮茶。這幅作品構圖非常飽滿,仿佛山林之間飄過茶的芳香。文徵明還自題了十首茶具的詩,分別為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
文徵明《品茶圖》
此作為文徵明自繪與友人陸子傅於林中茶舍品茗的場景。圖中草堂環境幽雅,小橋流水,蒼松高聳,堂舍軒敞,幾榻明凈。堂內二人對坐品茗清談。幾上置書卷、筆硯、茶壺、茗盞等。茶寮內泥爐砂壺,爐火正熾,童子身后幾案上擺有茶罐及茗盞。整個畫面清幽淡雅,林茂松清,景色幽致,也正是明代文人所追求茶舍的理想境界
唐寅《事茗圖》
描繪文人雅士夏日品茶的生活景象。開卷但見群山飛瀑,巨石巉巖,山下翠竹高松,山泉蜿蜒流淌,一座茅舍藏于松竹之中,屋中一人伏案觀書,案上置書籍、茶具,一童子煽火烹茶。屋外板橋上,有客策杖來訪,一僮攜琴隨后。畫面用筆工細精致,秀潤流暢的線條,精細柔和的墨色渲染,多取法于北宋的李成和郭熙,與南宋李唐為主的畫風又有所不同。為唐寅秀逸畫格的精作。
唐寅《琴士圖》
畫作中,一琴士坐松林泉石間,輕撫琴弦,溪水淙淙,似與琴韻相和,四周擺設文玩鼎彝。山石雙松之間,數位童仆正忙于烹茗煮茶,小幾上與地上并且散列著書籍筆硯和鼎彝古玩,似乎是把風雅文人的書齋搬到了戶外。畫中繪人物衣紋流暢而秩序井然,畫山石的用筆則簡率隨意,和早期精謹工致的風格有所不同。清新淡雅的設色,更為這應該是描繪夏日一景的畫面,平添一股清涼氣息。巖頭細瀑前,一高士拂琴茗飲,神思飄逸,似已融趣于水聲琴音之中。
明代茶畫以詩畫結合為表現形式,以天人合一為精神追求。其藝術特征的形成緣自于明代經濟、政治、習俗等社會狀況,也與明代緊致、簡約的總體審美傾向相一致,與此同時,更直接受到了明代文人畫和明代茶文化發展的影響。明代茶畫以簡靜、淡雅的風格卓立于中國茶畫歷史,對清代以及之后的茶畫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