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父母那句“別老看手機,眼睛和腦子壞了可咋整”言猶在耳。多年后,以派派為代表的年輕人對著正一邊刷短視頻一邊激動“哈哈哈”的身影發出小聲嘀咕:是誰啊,當年說要扔了我手機。。。
現如今,抖音界,微信界,網購界…一股新鮮力量正不斷崛起,巧了,正是手機不離手的老一輩們。但好奇嗎?當鋪天蓋地的電子產品與父輩們打照面時,到底他們的大腦會因此變得更靈光呢,還是更容易發展為“數字癡呆”呢?
就在昨晚,德克薩斯大學和貝勒大學的學者在國際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發布了一項基于40多萬人樣本的重磅研究,剛好給出了這個答案[1]。
電子產品,讓大腦更健康
與以往把“過度沉迷手機”作為研究側重點不同,這一次,研究者重點關注了瀏覽網頁、發郵件、用電腦工作、與人視頻通話等日常自然場景中電子產品的使用對大腦認知的影響。
圖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電子產品五花八門
從8個數據庫中梳理了近3萬篇論文之后,研究者最終篩選出了136篇論文納入了系統綜述,其中包含了超過41萬名50歲以上參與者的數據。這些參與者普遍成年后才開始接觸電腦、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是第一代“數字化老年人”。
呈現出的統計結果也是蠻令人意外的:
圖注:紅框分別為比值比(OR)和風險比(HR),其值均小于1,表示電子產品使用與降低認知衰退風險相關
研究數據普遍顯示,經常使用電子產品的中老年人,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明顯更低,他們在認知測試中的表現更為出色,且被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或癡呆的可能性也更小。在136篇論文中,沒有一篇報告稱,日常自然使用電子產品會使中老年人演變為“數字癡呆”。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與一些公認的認知保護因素(如教育、運動)相比,電子產品的使用對大腦認知的積極效果可能會更強。這倒是一個令人感到意外的發現。
圖注:OR用于衡量兩個事件發生概率的比值,本研究中OR表示:使用電子產品的個體發生認知衰退幾率與不使用電子產品的個體發生認知衰退幾率的比值
但有人要問了,那怎么斷定,認知改善就一定是使用電子產品的功勞呢?比如,能接觸更多電子產品的人,往往也會具備學歷高、收入高或交際圈子廣的特點,而這些因素本身也能促進認知改善的呀!
對此,研究者表示,他們發現大多數研究中都考慮了年齡、教育、經濟情況及社交狀態等變量的影響,但即使控制了這些潛在的干擾,在這些50+人群身上,電子產品的使用與認知健康之間的正向關系依舊顯著存在
圖注:電子產品使用對認知健康的積極影響,不會因為控制了其他變量而消失
而且,他們還發現,電子產品的使用和認知功能之間還存在著一個“你影響我,我也影響你”的關系。換句話說,一個人現在腦子靈不靈,會影響他現在和未來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和難易度。反過來,他現在使用電子產品的行為,也會影響他更老之后大腦的靈光程度!
電子產品成“健腦工具”,邏輯在哪里?
擺現象,也要講道理,就“使用電子產品促進中老年人認知健康”這塊,有幾種潛在的道理可講:
No.1
復雜的認知刺激
人們普遍認為,多接觸新事物,做一些費腦力的活動,能增加一個人的認知儲備,從而在面對衰老或神經退行性疾病時,能夠更好地維持認知功能。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儲備理論”的核心意思。
電子產品帶給大腦的刺激可能要比傳統活動更動態和高級。比如說,手動拼圖時,大腦只需專注于如何拼出整張圖,但使用手機就不一樣了,不僅要不斷學習新軟件、解決網絡問題、還要屏蔽各種干擾廣告……對于大腦來說,這些”動態刺激”就是一種復雜的鍛煉方式。
No.2
增加社交連接
更好的社交圈子或者說孤獨感的減少,能幫助老年人改善認知衰退。在新冠疫情期間[2],以及在獨居老人身上[3],電子產品的好處相當可觀。老年人能通過視頻聊天與外界建立社交聯系,這不僅能幫助他們減少抑郁和孤獨感,對大腦認知健康也很有幫助
但這里同時也存在另一種隱憂:電子社交如果完全取代了面對面的社交,對認知的改善效果又會如何呢?直到目前,還不清楚電子社交在什么情況下,對哪些人的大腦健康最有效,需要進一步去研究。
No.3
促進補償行為
還有一種解釋是,電子產品可能作為一種大腦“輔助裝備”發揮了作用。
電子產品能幫助老年人在他們的大腦變得不如以前靈活時,依然能夠獨立完成一些日常的任務。就比如,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王奶奶在小愛同學的幫助下能按時吃藥,甚至挑戰一些猜歌小游戲,這就如同給大腦外搭了一個”腳手架”,從客觀角度來說,這有助于延緩認知衰退和癡呆進程
No.4
腦結構積極改變
此外,一些研究還顯示,電子產品的使用還可能在大腦結構層面促進了積極的改變[4,5]。如在一項觀察55-75歲老年人在為期半年的游戲培訓后認知變化的研究中發現,老年人在玩《超級馬里奧64》游戲后,海馬體灰質體積有所增加,且空間記憶能力也得到了改善
圖注:老年人完成6個月視頻游戲訓練后,左側海馬體(t=7.09,p<0.0001)、右側海馬體(t=6.19,p< 0.0005)和左側小腦(t=9.38,p<0.00005)的灰質增加(PS:t值表示訓練前后灰質水平的差異,p值表示差異是偶然發生的概率)
相對來說,機制層面的探索還在進行當中。但有一點可以推測:只要用得巧,電子屏幕背后沒準兒就藏著改善認知的新思路!
手機,玩之亦有道
當然,凡事皆有度,使用電子產品對認知健康是否“總是好”或“總是壞”并沒有肯定的答案。
就有研究顯示,中老年人沉迷于電視、電腦、手機和游戲的行為與他們整體較差的健康狀態有關[6]。2年前,一項涉及14497名中老年人的研究也指出,適度使用互聯網能降低抑郁水平,并提升認知功能。而過度使用則會導致抑郁增加和認知功能下降[7]。
圖注:電子產品使用與老年人認知之間存在U形關聯
那么,中老年人每天使用多久的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合適呢?
雖然現在還沒有一個絕對統一的“最佳時間”。但有研究顯示,每天花6小時及以上時間看屏幕的成年人更容易得抑郁癥[8]。因此,每天將工作外的屏幕時間限制在不超過2個小時相對來說比較合理[9]。而且大力推薦優先進行有認知挑戰或社交互動的電子活動
圖注:電子產品推薦的健康使用方式
綜合來看,電子產品可能是認知鍛煉的好幫手,也可能是認知的甜蜜陷阱——像糖一樣,吃多了傷身,適量剛剛好。
對中老年人來說,擁抱科技不只是跟上時代的標志,也有可能是保護大腦健康、推遲認知衰退的關鍵一環。所以,如果下次看到爸媽在玩手機,先別急著批評,不如教教他們怎么刷得更健康、讓大腦變得更聰明!
—— TIMEPIE ——
號外!時光派第六屆衰老干預論壇火熱籌備中!集結哈佛、劍橋、北大、巴克研究所等40+學者與行業領袖,于9月20日-21日空降上海,衰老干預特別課程:洞悉長壽行業,搭建合作平臺丨生物極客閉門會議:聚焦抗衰實踐可復制性丨抗衰科技博覽會:五大方案,產學深度交融。千人”長壽盛會“,期待有你同行。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