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丙河在艾草工廠產品展廳介紹產品。
荒山腳下的野草如何變成致富"金草"?鄒平市綜合執法局干部張丙河于2021年被派駐臨池鎮擔任“第一書記”,扎根基層,帶領村民探索鄉村振興之路。
從盤活邊角荒地到讓留守老人靠手工編織增收,從直播間叫賣到村集體年入20萬,他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笨生意"撬動產業鏈革命。當艾香飄過白云山,這片土地正書寫著鄉村振興最動人的注腳——不是簡單"輸血",而是讓希望在田壟間生根發芽。
村民在專注的做艾草錘。
白云山下的"金草"啟示
清晨的陽光灑在鄒平臨池鎮的平原上,白云山如黛青色的屏障靜臥天際。這座海拔729.6米的小山是臨池鎮的地標,山腳下的田野與村莊交織成一幅靜謐的畫卷。然而,這片看似平靜的土地,卻因一位第一書記的到來,悄然掀起了變革的漣漪。
張丙河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對于村莊的發展讓他夜不能寐。作為鄒平市最南端的鄉鎮,這里三面環山,北接平原,43個行政村散落在51.5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所駐村莊包括村莊所在的雙和管理區,年輕勞動力外流嚴重,留守村民守著薄田度日,農業以傳統小麥、玉米種植為主,人均耕地不足1畝,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比較低。
一次偶然的調研中,張丙河發現白云山周邊野生艾草遍地,而平原地帶的閑置邊角地更是種植艾草的理想溫床。"艾草耐旱耐貧瘠,一次播種多年收益,管理簡單,老人婦女都能參與。"他帶著技術員挨家挨戶動員,"這株野草,能長成咱們的搖錢樹!"
張丙河講解艾草精油產品。
起初,他嘗試通過土地流轉推動規模化種植,卻發現收益分配呈現高度集中化傾向,不能涵蓋大部分群眾。于是,他調整思路,利用鄉村振興專項資金新建艾草加工廠,直接從村民手中收購艾草。"工廠建在家門口,艾草賣到廠里頭。"張丙河的承諾像一顆定心丸,村民開始在房前屋后、溝邊地頭的閑散土地上種下艾草。
荒廢的邊角地很快披上綠裝,村民手中的鈔票比葉片更金黃。"以前這些地都荒著,現在種艾草,一年能多掙好幾千塊。"一位村民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手工活的"共富"密碼
山間農舍的木格窗漏下碎金般的光影,竹椅上坐著捆扎巧手。紅繩在指尖流轉,艾草被包裹到布袋,變成一只只鼓鼓的養生錘。這是張丙河從市場夾縫里淘來的"笨生意"——無法機械化生產的手工活,卻成了留守人群的"共富密碼"。
"材料送到家,做好了有人收,6毛錢一個。"張丙河算過賬,熟練工人一天能做一百多個,月收入能貼補家用。更重要的是,這項工作不占整塊時間,婦女能在接送孩子間隙縫,老人能在曬太陽時編。
他甚至取消了押金制度。"信任是最好的契約。"一年多來,數十萬只艾草錘從村民手中流向市場,無一人拖欠交付。那些曾被忽略的閑散時光,此刻都化作生活的底氣。
加工廠的烘干機轟鳴聲中,張丙河常望著車間發呆。他知道,這些被裹進布袋的艾草,承載著村民對生活的期許,也捆扎著鄉村振興的裂隙。
張丙河整理艾草錘產品。
產業鏈上的"山海"圖景
暮色漫過山坳時,艾草加工廠直播間里主播正對著鏡頭展示艾草錘、艾草枕。張丙河看著訂單數字跳動,疲憊的臉龐浮起笑意。
從田間到車間,從車間到云端,這條產業鏈每延伸一寸,村民的錢包就鼓一分。他帶著團隊研發產品,注冊商標,甚至親自上陣直播:"買一個錘子,就有一雙手掙到了6毛錢。"單場直播銷售額突破3000元時,他對著鏡頭說:"這背后是幾百雙手的功勞。"
工廠里女主播正在直播生產過程。
任期已滿時,他主動申請續留兩年。"產業剛起步,我不能走。"如今,艾草種植面積突破百畝,村集體年增收20萬元,四個村聯合入股的加工廠成為鄉村振興示范項目。
站在白云山頂俯瞰,艾草田與平原交織成一幅山海圖景。張丙河知道,這片土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艾草的香氣隨風飄散,那是希望的味道,也是幸福的注腳。
(記者 齊國利 潘理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