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時代,手作的溫度反而成為稀缺的藝術語言。4月12日,在蘇州東山賓館疊翠樓鏊書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朱文茜的弟子、蘇州市雕塑協會副秘書長兼蘇州市泥塑彩塑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朱海祥,為傳統文化愛好者帶來一場穿越千年的藝術對話。
蘇州泥塑作為中國傳統泥塑的重要代表,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因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帶,又稱“虎丘泥人”,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活動現場,朱海祥為觀眾詳細介紹了中國傳統泥塑和蘇州虎丘泥塑的情況。他說,蘇州泥塑以黏土為原料,經獨特工藝加工,人物種類豐富、形象高雅細膩、刻畫逼真傳神,在宋明時期最為興盛。工藝上分為捏相和耍貨兩種,其中捏相,也就是以泥巴塑捏真容,是泥塑藝術的巔峰體現。
現場演示環節,朱海祥隨意挑選了一位嘉賓為模特,開始泥塑創作。只見他先團起一大塊太湖土,憑借著對人物面部結構的深刻理解,迅速捏出臉部和頭發的大致形狀。隨后進入五官塑造的精細環節,他用小塊泥土一點點地捏出鼻子、眼睛、耳朵,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流暢。
“越小的泥人越難做,先要做一個形體,再去觀察特征,把特征捏出來就會很像了。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特征,在創作時首先要抓住這些特征。”朱海祥一邊制作,一邊向觀眾分享泥塑的技巧。在他手中,不起眼的泥土仿佛被賦予了生命,這里一抹、那里一刮,半個多小時的精雕細琢后,一個高約10厘米、栩栩如生的泥塑頭像便完成了。無論是發型還是五官神態,都和眼前的嘉賓極為相似,引得現場觀眾驚嘆連連,掌聲不斷。嘉賓模特看到泥塑也又驚又喜,對朱老師的精湛技藝佩服不已。
此次活動不僅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觸覺的雙重享受,也為傳承和弘揚傳統非遺搭建了一座橋梁,讓人們在與泥塑的對話中,深刻領略到非遺的深厚底蘊和獨特價值。
非遺藝術正在蘇州東山賓館鏊書房悄然生長,未來,東山賓館將持續以“文化+體驗”為紐帶,推出非遺手作沙龍、匠人工作坊等系列活動,讓客人在東山賓館就能獲得情感滿足與文化歸屬感。
高學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