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圖文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轉發只為學習分享,侵權請通知必刪。
——徐群英·彌勒佛畫觀后感
文/王健兒
王國維《人間詞話》曰:“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這是頓悟的境界,亦是徐群英打開沉封的筆墨,創作出首幅彌勒佛畫后一發不可收拾的源泉所在。
徐群英自幼天性率直純真,年幼時尤愛小人書里那些線條優美的人物,于是便拿著紙筆臨摹小人書里的各種人物形象自娛自樂。稍長后,萌生了把象征“美好、慈悲、智慧、德行、救苦救難”的佛教精神用繪畫形式表達出來的想法,讓更多人感受宗教的真善美,并從中獲取正能量。1999-2000年,她曾進入中國美術學院深造,為彌勒佛像藝術的表現手法和探求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佛是讓人生歡喜心的,心中的佛無處不在,筆下的佛才能各具神態。或佛或神,或人或仙,或俗或雅,或神安意閑或放蕩不羈,或勾或染,或墨或色,或寫意或裝飾,旨在師其意不在跡象間,得意而忘形。能否真正做到心無掛礙,不敢說,因為這需要究竟涅槃的修證。我只是注重于我想畫的,我希望把我做畫時的歡喜心帶給所有的喜歡畫和喜歡佛的人。”徐群英如是說。
的確,佛像的繪畫手法跟畫其他人物完全不同。因佛是帶著神職去渡化眾生的,所以,其面部表情、著色等就得表現出一個修行者區別于其他人的莊重感,用的是莊嚴色,既有面部的紅潤,還不漂浮,內心的純凈,宇宙的能量才可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一幅好的佛畫最關鍵的東西就是神韻。正所謂“相由心生,畫如其人”,她筆下的彌勒佛像無不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或莊或諧,造型生動,憨態可掬;莊嚴寧靜而慈藹安詳,和平樸素而又充滿智慧。仿佛在與人們交流感情,使人產生一種心靈凈化之感。讓信佛者參拜佛像,不信佛者肅靜觀賞,讓人愿意放棄為滿足無窮物欲的奔忙,消除私欲而得到靈魂的靜謐。
“一畫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無限掌中握,瞬間即永恒。”——細賞《彌勒觀自在》,一個諄諄教誨,一個側耳傾聽,活靈活現,情趣盎然;《戲龜圖》的詼諧幽默躍然紙上;《我有一布袋》則把“舍即得”詮釋得淋漓盡致……好一個“盈顏常喜,喜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張口大笑,笑世人不知省悟不肯回頭”!——您,覺悟了么?
誠然,佛教繪畫藝術不同于世俗的觀賞藝術,它有嚴格的佛教造像法規,并不是每一位畫家都能表現出佛畫的內涵。畫佛重在其心,只有用佛和菩薩的慈悲心去畫佛畫菩薩,畫出來的才是佛菩薩。細賞徐群英的彌勒佛畫像,線條生動,筆墨酣暢,站如松,動如風。飄如云,坐如鐘——凡夫俗子如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來自心底純粹的呼喚。從這些明快的線條中,我似乎讀出了她為之付出的巨大代價和艱辛;她以一枝生花妙筆畫出了佛菩薩的慈悲與仁愛,綻放了心靈的真善美,光大了佛教修身養性雙修文化藝術的精髓——“和諧慈愛”,讓人們在領悟藝術真諦的同時,心靈變得更加崇高、清澈和溫和。
浮躁現世中,要保持淡定很難。徐群英為人低調、執著,當人們忙著追逐世俗浮華的時候,她選擇放下自己,“以禪思入畫,以畫悟禪,亦禪亦悟”,對自己創作的每一幅佛教繪畫作品都精益求精,根據立意反復揣摩和推敲,作品被多家禪寺收藏。
俄國大文豪普希金在《葉甫蓋尼·奧涅金》中說:“活得太過匆忙,來不及感受”,這話用來形容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當下似乎再合適不過了。在如此喧囂與繁華的時代,倘要寧靜,非有大的智慧與定力絕難辦到。衷心祝愿徐群英能一如既往保持平常心,以靈性之筆繪出更精彩的人生!
點擊圖片學國畫
人物知識 山水知識 花鳥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