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這場招牌“變色令”的鬧劇,從荒誕開場到倉促收場,不過短短一周時間。但這場戲,可遠不止表面那么簡單。
事情經過堪稱魔幻現實主義的典范:4月7日網友爆料,三河市城管部門突然要求紅底門頭牌匾統一換色,紅藍黑底色禁用。次日,蜜雪冰城等門店慌忙改換招牌,商家們被折騰得人仰馬翻。4月10日面對媒體質疑,當地城管工作人員竟甩出“商家不嫌麻煩可換回來”的荒唐回應。直到4月15日廊坊市聯合調查組公布初步處理結果,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被免職,要求全面整改,鬧劇才暫告段落。
但“變色令”背后,分明是一盤沒下完的大棋。
第一步棋,就是堂而皇之的服從性測試。所謂服從性測試,就是權力部門通過一些看似無理的要求,試探民眾和商家的底線。
這步棋的高明之處,在于它的小。換個招牌顏色,對商家來說,雖然折騰,但畢竟不是傷筋動骨。多數商家選擇了忍氣吞聲,畢竟在中國,小本生意不容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正是這“小”,讓權力部門嘗到了甜頭,也為下一步棋埋下了伏筆。
如果第一步棋商家們乖乖就范,那么第二步棋,權力部門就可能將規定進一步“細化”。
比如,對商家的經營時間進行限制。早上幾點開門,晚上幾點打烊,都得聽權力的。這步棋,可就不是換個招牌那么簡單了,它直接影響了商家的生意,關乎他們的生存。
但權力部門才不會管這些。他們只會說,這是為了“規范市場秩序”,為了“提升城市形象”。至于商家的死活,WHO CARE呢?
畢竟,在權力眼里,商家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該犧牲的時候,就得犧牲。
如果前兩步棋都順利推進,那么第三步棋,權力部門就可能會對商品價格進行干預。什么商品該賣多少錢,都得聽權力的。
這步棋,可就把市場經徹底攪亂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價格由市場決定,政府少干預。但權力部門一旦嘗到了甜頭,就會覺得,什么市場規律,什么商家利益,都是浮云。
蜜雪冰城等企業4月8日的迅速整改,無疑給當地官員打了一針強心劑——商家依然畏懼權力,依然會為荒唐政令買單。若不是媒體曝光引發輿論反彈,這盤大棋本可以繼續下下去。
截至事件被曝光時,三河市摸排出的3126塊待整改牌匾,1820塊已經換了,這些商戶的錢算是打了水漂。但權力在乎嗎?不,它在乎的是還有多少商家愿意配合它的表演。
是的,上面的所有內容,或許只是我一個人的想象。但真實生活往往告訴我們,權力的想象邊界有多大。
很多時候,權力干預介入到圍觀經濟民生領域的每一步,都在試探底線,每一步,都在擴張權力邊界。最終目的很明確:將市場主體的經營自主權,逐步收歸行政權力掌控。當商家習慣了逆來順受,整改成為常態,就能堂而皇之地插手企業經營每一個環節。
廊坊市的處理通報,遠不能終結這盤大棋。免職一個“主要負責人”算什么?那些具體執行命令的局長、處長們不都好好的?那些沖在一線執法的城管隊員不照樣領工資?
更可笑的是,到現在也沒人說清楚當初為什么要禁用紅藍黑,這一切,似乎要隨著一紙通報煙消云散了。
一盤沒下完的大棋,暴露出的問題值得深思。鬧劇最諷刺的是,它發生在中央三令五申要優化營商環境的背景下。
三河市“變色令”從出臺到執行,居然能暢通無阻地走完全流程:沒有合法性審查,沒有聽證程序,甚至沒有像樣的理由。權力在真空中自我繁殖,最終釀成行政災難。
為什么某些官員會有如此荒唐的權力幻覺?為什么服從性測試這種手段會被堂而皇之地使用?不徹底搞清楚這些問題,免職一個“主要負責人”易,鏟除滋生這種荒唐決策的土壤難。
三河市的招牌顏色或許能換回來,但失去的民心、受損的法治、崩塌的信任,可不是那么容易修復的。
大棋變成了殘棋。但如何避免下一盤更荒唐的棋局開場,才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權力若不能關進制度的籠子,類似的鬧劇就永遠不會謝幕。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時,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