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線城市,尤其是上海的朋友們在外面吃飯就像開盲盒,運氣好能吃到好吃的,運氣不好,連智商都得被侮辱。
上海就上演了一出480元半只雞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
一位顧客在社交平臺上吐槽:他在一家環境看起來很高端的餐廳,點了半只雞,菜單上寫著480元。
什么雞賣這么貴呢?結果上桌一看,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盤白切雞,甚至連姜蔥醬油都沒多給一勺。
顧客有點懵,問服務員這雞為啥這么貴,服務員深吸一口氣、臉不紅氣不喘地說:這雞不一樣,它是聽古典音樂、喝牛奶長大的。
顧客怒道:“你賣得貴我認了,但你編的這個故事,能不能別太侮辱智商了?”
原來,雞的消化系統根本無法處理牛奶里的乳糖,長期喂牛奶會造成雞消化不好、拉稀,甚至營養不良。
但就這一句“聽音樂喝牛奶長大”,聽起來像雞界的留學精英,網友調侃:“你怎么不說雞每天泡牛奶浴、做冥想瑜伽呢?”
但笑完以后想想看,這件事背后反而暴露出一個更大的問題:現在有不少商家,靠故事溢價來當生意經。
一只雞,暴露出城市的焦慮
現在的餐廳,特別是一線城市的網紅餐廳,已經不滿足于食物本身好不好吃了,味道放在次要位置,重要的是拍照好看、故事夠浪漫、名字夠奇葩。
什么“芝士在逃雞腿堡”、“晚霞里打盹的蝦”、“冰島雪山空氣拌飯”、“芝芝莓莓芒芒桃桃奶茶”……看菜單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還認得字。
這是典型的感官經濟:味道沒變,但要讓你感覺到高級。
從心理學角度說,這叫“體驗溢價”,也就是人們更愿意為一個看似獨特的、情緒價值拉滿的體驗買單,哪怕它本身的實用價值并不高。
商家深諳這一點,把氛圍感和儀式感當成了利潤放大器,看,你不是在吃雞,你是在參與一場精致生活的表演。
窮人講實惠,有錢人講故事
480元半只聽音樂長大的雞,這并不是個例,還有那種上千塊的素食套餐,
就是一碗清湯寡水的蘿卜絲也能被寫成“初雪的清冽與山林的靈氣交織”,你要是質疑它貴,還有人說你沒文化、不懂生活。
這背后,其實就是一種消費話語權的反轉:真正的好東西,不是便宜的,是你不懂的。
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商家瞄準的是有錢人的審美焦慮,他們怕被貼上俗、土的標簽,于是寧愿多花錢,也要顯得自己懂,不怕貴,就怕low。
這種高價餐飲的套路,其實就是在玩心理學的“錨定效應”;
餐廳的燈光要暗一點、菜單不標價格、服務員穿得像參加發布會,全都是為了營造一種高級錨點,這個餐廳讓你在進門那一刻,腦子就先被洗了。
久而久之,你就覺得吃的就不是食物了,是一種證明自己不low的心理儀式;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餐廳,食材成本其實并不高,但只要會講故事,就能讓你買單。
這么做,讓那些真正的高檔餐廳的名聲都壞掉了,因為高檔餐廳有高檔餐廳的道理,人家貴也得貴得明明白白,從來不拿智商稅糊弄人。
真正的高端餐飲不需要吹得天花亂墜,它靠的是食材、工藝和穩定的體驗,例如北京的花傳日料店,這個店是花傳在全球的唯一一家分店。
日料講究的就是食材的新鮮,魚子醬、河豚肉都非常嫩滑;
他們的金槍魚是最貴的藍鰭金槍,酒都是日式傳統的那種清酒,味道和超市里的清酒還是很不一樣。這個店人均是幾千塊,但是還能更貴。
真·高檔餐廳給你的唯一感受就是你吃完這頓飯覺得非常非常幸福,不管從服務還是餐廳的裝修上,都感覺到很超值。
可是去了480元半只雞的假高檔餐廳,你卻只能感受到智商受到的侮辱,可是人們又一般不會說出這種事的。
這就是心理學里的認知失調理論:當你花了大價錢去做一件事,大腦會自動給自己找理由,“這一定是好的,不然我就太傻了”。
為了不當那個花冤枉錢的傻子,我們寧愿強行說服自己真香、真棒。
所以,無良商家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把智商稅包裝成身份象征,讓你心甘情愿地被宰。
我們活在一個講究氣氛、追求儀式感的時代,這本身沒錯,但如果把對生活的熱愛變成了任人宰割的通行證,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所以買東西、吃飯、選擇服務,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老話:值不值,別看別人說得多好,要看你自己得到了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