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近年來,三國猛將的武評屢屢引發爭議。
有的是正常范圍的討論,有的則是角度清奇,還有的似乎有些嘩眾取寵。
比如,有些觀點認為:張郃武藝不遜趙云。
這主要體現在穰山之戰和長坂坡之戰這兩次對決。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但細讀《三國演義》原著,這些論斷往往存在細節誤讀。
穰山之戰:疲兵破陣的含金量
建安五年穰山突圍,是檢驗趙云戰力的關鍵戰例。
彼時劉備遭曹操三路夾擊,趙云在晝夜激戰后,先與許褚、李典、于禁車輪鏖戰。原著特別強調趙云是從天黑殺到天明,體力已瀕臨極限。就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以逸待勞攔路的張郃,趙云也是三十回合就打得他撥馬敗走。
有觀點認為張郃是“詐敗誘敵”,因為后續有提到張郃守住關隘讓趙云差點出不去。
但文本細節揭示真相:注意,張郃與高覽是采取“前后夾攻”戰術包圍劉備和趙云的。若張郃真有勝算,何需高覽配合?
更關鍵的是,當劉備被高覽圍困時,趙云單騎沖陣,一槍挑翻高覽——這證明趙云在極度疲憊狀態下仍具秒殺河北名將的實力。
試問若張郃真能抗衡趙云,何至于三十合敗退?他直接擊敗趙云不是更好?這樣劉備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長坂坡:絕境中的戰神本色
建安十三年長坂坡之戰,趙云懷抱阿斗連斬五十余將的傳奇,常被斷章取義。有讀者抓住“紅光罩體”的描寫質疑其實力,但細究原文可知:
1. 遭遇張郃前,趙云已經過一頓沖殺。
2. 與張郃“戰十余合,云不敢戀戰,奪路而走”。
3. 馬陷土坑時,“忽然一道紅光滾起,那匹馬憑空一躍”。
需注意三點:其一,趙云此時體力消耗遠超穰山之戰;其二,“不敢戀戰”是因肩負救主重任,非武力不濟,趙云雖武力強于張郃,但后者也絕非能被速殺的菜雞,因此,沒理由花費幾十回合去拼個機會斬殺張郃,否則被重兵包圍,那可真是插翅難飛;其三,張郃追擊時,趙云人馬合一的超凡戰力展現無遺。
曹操在景山頂觀戰時感嘆“真虎將也”,而張郃在后續漢水之戰中見趙云即"心驚膽戰",足見震懾之深。孰強孰弱,不用贅言了吧。
戰力對比:全方位碾壓的鐵證
除上述兩戰,原著中還有兩處關鍵證據:
1. 漢水救黃忠
趙云單騎沖陣,如入無人之境,槍法若舞梨花,張郃與徐晃兩大名將竟“心驚膽戰,不敢迎敵”。老羅已經給他倆明確是“不敢”而非“不想”、“不愿”。若張郃真能匹敵趙云,何至于聯手徐晃仍避戰?
2. 烏林突圍戰
曹操敗走赤壁時,于烏林遭遇趙云。趙云獨戰徐晃和張郃,甚至都不屑于追擊。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倆聯手,也難擋趙云鋒芒。
3. 戰績含金量
趙云職業生涯斬殺有名有姓的武將達24人,包括麹義、高覽、朱然等,而張郃僅擊殺過雷銅。在頂級武將交鋒中,趙云與文丑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而張郃二十合敗于馬超,跟張飛打那么多回合還是被軍令狀逼出來的潛力,差距立判。
結語
評判武將武力,需立足原著細節,綜合考量體力狀態、作戰目標、戰場環境。
趙云在極端劣勢下屢破張郃防線,而張郃面對趙云始終未占上風。張郃這老匹夫,拿頭碰瓷常山趙子龍呢?
所謂“張郃武藝不輸趙云”之說,實乃忽視文本邏輯的誤讀,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讀三國貴在細品原著,方不負這部經典的深邃匠心。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在你看來,張郃最多能扛住趙云多少回合呢?
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