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很多時候,提到東吳,總會想到江東鼠輩!
這是源自三國演義的說法。
實際史書中并無“江東鼠輩”一說,反而確有“吳狗”的說法。但拋開亂世中利益法則牽扯的偏見,江東子弟多才俊才是常態。
今天,就來聊聊一位,在演義被中弱化,或者說丑化的東吳少年將軍。
孫權口中“宗室顏回”,竟是三國隱藏戰神?
若論三國少年英才,江東孫桓絕對算得上“頂配”。
他出身東吳宗室,自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辯論時從容不迫,連孫權都拍案叫絕,稱其為“宗室顏回”——顏回何許人也?那可是孔子門下最得意的弟子!
但孫桓絕非文弱書生,他的戰場表現,堪稱東吳年輕一代的“天花板”。
22歲閃電戰:華容道截殺關羽,收降五千精銳
公元219年,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世人皆知陸遜獻策、呂蒙主攻,卻少有人關注一個22歲小將的致命一擊——孫桓率軍直插華容道,精準截住關羽殘部。
雖未擒獲關羽本人,但他俘虜敵將、收編五千士卒,繳獲糧草輜重無數。
此戰堪稱絕命一刀:關羽本部本已岌岌可危,孫桓這一劫,直接加速了“武圣”敗走麥城的結局。
更絕的是,孫桓并非莽夫。他深諳“以快打慢”之道,在呂蒙的全局謀劃下,他像一把手術刀般精準切入戰場薄弱點。
關羽縱橫半生,恐怕至死都沒想到,自己竟被一個初出茅廬的“娃娃將”抄了后路!
25歲夷陵之戰:死守孤城,差點活捉劉備
如果說華容道是孫桓的“成名戰”,那么夷陵之戰便是他的“封神局”。
222年,劉備傾舉國之力伐吳,大軍壓境時,25歲的孫桓奉命駐守夷道。面對蜀軍鐵桶般的包圍,他臨危不亂,一面加固城防,一面向主帥陸遜求援。
陸遜卻冷回一句:“不救!”眾將嘩然:“孫桓是宗室,怎能見死不救?”陸遜笑道:“孫安東(孫桓)城池堅固、糧草充足,更得軍心,必能堅守。待我計成,圍自解!”
果然,陸遜火燒連營后,孫桓趁勢反攻,率軍狂追劉備二百里,甚至提前在劉備逃亡路線上設伏。若不是劉備翻山越嶺技能點滿,這位蜀漢皇帝恐怕要成為孫桓的階下囚!
戰后,劉備羞憤交加:“前些年到京城的時候,孫桓還是個毛頭小子,沒想到如今把我逼到如此地步!”此言看似抱怨,實為對孫桓的最高認可——能讓梟雄劉備承認“陰溝翻船”,三國青年將領中獨此一人!
天妒英才:26歲病逝,東吳痛失“未來將星”
夷陵之戰后,孫桓升建武將軍,封丹徒侯,總督牛渚防務,并主持修建橫江塢。
東吳上下皆視其為后起之秀,孫權更是對其寄予厚望。
然而天不假年,僅一年后,26歲的孫桓突然病逝,東吳痛失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
歷史與演義:羅貫中為何“削弱”孫桓?
《三國演義》中的孫桓,被羅貫中狠狠“削了一刀”。
小說里,他先被關興、張苞殺得丟盔棄甲,困守孤城;與關興單挑三十回合便狼狽逃竄。
更離譜的是,羅貫中直接抹去了他“差點生擒劉備”的壯舉。為何如此?
只因演義需要突出蜀漢悲情,孫桓這等“東吳天才”,自然成了襯托關羽父子、劉關張后輩的“工具人”。老羅沒像對待呂蒙一樣來個關公索命,這對孫桓來說已經是相當厚道了。
結語:孫桓若不死,三國格局會變嗎?
孫桓的軍事天賦、冷靜頭腦與宗室身份,注定他會是東吳未來的頂梁柱。
試想,若他活到孫權晚年,或許能制衡權臣、穩定江東;若他參與石亭之戰或合肥戰役,曹魏能否穩坐北方?
這位26歲隕落的天才,用短短四年征戰生涯證明:
三國亂世,從不缺少年英雄。只不過,活得久,才是王道。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若孫桓未早逝,你認為他能改變東吳的命運嗎?
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