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直播打賞問題,73歲的陳伯與兒子一家發生激烈矛盾被趕出家門,之后他就在兒子家附近的天橋邊搭起窩棚,至今已住了半年。
陳伯兒子小陳表示,父親自7年前開始沉迷打賞女主播,每個月動輒兩三千元,7年來逾10萬元。父親的退休金和兩個兒子給他的贍養費幾乎都用在這上面了。不過陳伯兒子也意識到,父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關愛,需重視心理健康。
據悉,此事并非孤例,有些老人為了成為“榜一大哥榜一大姐”,甚至將畢生積蓄都“打賞”掉;還有的老人沉迷于通過電話或網絡購買保健品,買得堆滿整個房間,不少商品甚至都沒有拆封,此外尚有更多的老人沉迷玩手機。
此前,一則消息沖上熱搜:山東菏澤一70歲奶奶輩老人,因沉迷于玩手機,導致近視高達2300度。據老奶奶家人表示,老人家每天手機不離手,有時甚至玩手機到凌晨,一測近視2300度。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家有同款老人,甚至想給父母手機設置“青少年模式”。
曾經自律又節儉的“老父老母”們
為什么現在會沉迷追短劇、看直播、購物?
各方應該怎樣應對?
本期心傳星愿專欄將展開探討。
“老年沉迷”的深層緣由
有研究表明,對老年人來說,適度使用數字產品(包括短視頻平臺),對身心健康能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過度沉迷刷手機,甚至影響正常生活,就需要警惕了。
為什么老人會沉迷于追短劇、看直播,甚至購買保健品“上癮”呢?
李素磊博士 廣東省心理咨詢師協會副會長
這主要是因為此類活動,滿足了部分未能完全接受“我已經老了”這個現實的老人,在現實社會中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我們常說“老人似小孩”,是說老年人有心理退行,如同孩子一樣,他們需面對虛實世界的心理博弈:逃避與重構的拉鋸戰。虛擬世界尤其是帶著商業特性的虛擬世界,其頂層設計就是為了“吸引人”的。
其一,虛擬世界能給予即時反饋的麻醉性。如短視頻的"滑動即快樂"、購物的"下單即擁有"等即時滿足行為,提供了多巴胺的快速獎勵機制。這與兒童通過哭鬧即刻獲得關注的模式相似,本質上是對‘失控現實’的補償。
其二,虛擬世界提供了對社會角色缺失,以及存在感和價值感的補償,讓老年人有角色重塑的權力感。老年人在直播間同樣被主播稱為"家人們",在游戲中扮演團隊核心,這種符號化身份填補了現實中社會價值剝離的空洞,如同兒童在過家家游戲中體驗成人權威。
其三,部分老人有很深的孤獨感,內心感到空虛無聊寂寞,網絡世界和“上癮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填補他們的空虛感。通常來說,子女異地或不能常伴身邊、配偶離世或空巢狀態等,加劇了老年人的孤獨感。網絡中的短視頻、直播互動和虛擬社交填補了空虛無聊寂寞。
于是,手機便成了許多老人與孤獨和解的“電子創可貼”。加上子女忙于工作、老友逐漸離開、社區活動匱乏、缺少業余愛好等因素,許多老年人退休后會感覺“無聊”。而手機精準推送的直播間、視頻短劇以及社交軟件提供的情緒價值恰好能填補老年人心理上的情感缺失。
一名老年人在嘗試用手機點外賣。圖/新華社
除了個體和大環境因素外,“成癮”也可能存在“陷阱”,因為部分互聯網企業推出的“長輩模式”,暗藏精心設計的沉迷機制。如一些平臺通過捕捉老年人對“家庭”“健康”“陪伴”“懷舊”等關鍵詞的偏好,定向推送內容,強化情感依賴。當平臺用“猜你喜歡”算法編織信息繭房,對缺乏媒介素養的老年人極易陷入行為上癮,在“越用越懂我”的錯覺中難以自拔。
如何讓“網癮”老人放下手機?
社會補償理論認為,當個體在現實中的需求無法滿足時,會轉向其他領域尋求代償。這種代償機制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賬戶轉移",即曾經的社會角色被年齡消釋。而手機直播間的點贊數、榜一大哥大姐的被推崇等便成為他們重估自我價值的方式。
雖然老年人沉迷手機刷短視頻、看直播、網購等現象在數字時代已較為普遍,但怎樣才能讓老年人不過度沉迷其中呢?已經退休10余年的王莉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在佛山居住多年的王莉今年64歲,如果僅從王莉朋友圈透露的生活內容看,還以為她是跟作者差不多年齡層的30歲左右女性。
她的朋友圈有徒步、攝影、畫畫、燈光秀、博物館……還有喝下之后,“當下感覺非常好的”奶茶燒仙草。
王莉說自己是一個天生快樂的人,但剛開始退休時還是會有些不適應:一方面因為突然沒了工作任務,好像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有點擔心自己和社會脫節;二是擔心身體機能下降,又怕變丑、老老氣橫秋的樣子;此外是憂慮子女后代生活上的現實問題。
“中老年人也許比較容易出現孤獨感、失落感,還有對健康的焦慮。我有個朋友剛退休時特別不適應,覺得自己突然沒用了,整天唉聲嘆氣,就是那種從忙碌工作到突然空閑產生的心理落差在困擾他。還有些朋友年紀大了,身體小毛病不斷,就特別焦慮,總擔心自己得了大病。”王莉表示。
但王莉也認為,老年本身也是一個擁有它自己使命和旋律的獨特人生階段,擁有其他人生階段無法提供的價值。作為公司財務的王莉,以前上班很忙,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現在不同,時間很充足自由,陪伴家人,探親訪友,并且重新找到了興趣點。
為了適應突然閑下來,心里空落落的日子,王莉一開始辦了一個代理記賬事務所,繼續“工作”,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王莉開始報名學習唱歌跳舞、工筆畫,和鋼琴課,加入了市區的老年大學。
2016年半路出家開始學習寫意國畫的王莉,現在已經被多個書畫協會吸收會員,逢展必有參加,作品還獲得區比賽獎項,被區檔案館收藏。
“我現在的一天,一般早上我會晨練,上午沒有課就會時間長一點。遇上小區熟人一起散步聊天,做拉伸運動,買菜做飯(晚飯后簡單收拾房子),午休后若不上課,開始學習,畫畫、練琴或上網課,內心平和。”
王莉表示,對于想豐富內心的中老年人,首先心中一定要有熱愛,比如愛家人,有自己的興趣,有真誠的朋友。其次,力所能及參與公益活動;與人交往注意揚長避短,學習別人長處。不斷修煉提高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
“當然保持身體健康和心情愉悅是基礎。所以每天適量運動,參加一些社區活動或者老年興趣班,結交相同愛好的新朋友,多分享多交流多助人。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另外,要多和家人交流溝通,不把心里的煩惱都憋在心里。”
李素磊博士認為,要讓“沉迷或上癮”的老人將心思放回現實生活,那么在家庭層面,子女和其他家人要能抽出時間時間更多陪伴走入“迷途”的老人。
廣州日報心傳工作室建議,讓老人“戒沉迷”的難度很大,家庭成員應共同面對。其他家庭成員可以嘗試幫助長輩建立“電子產品分段式使用”機制。如早晨設置固定時長的新聞瀏覽時段、午休后開放一定時間的社交娛樂時間、晚間保留家庭互動時段禁用手機。在征得長輩同意后,晚輩可借助手機自帶的“屏幕使用時間”等功能設定強制鎖屏或者設置家庭網絡使用時間。
此外,家人要嘗試給上癮老人提供更多娛樂選擇。如多看經典電影、將刷短視頻的時間替換為聽廣播劇、給老人提供其愛閱讀的大字號書籍等等,以讓其從其他事情中找到愉悅。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老年人的“沉迷和上癮”已非個案,社會層面也應構建“脫癮”的支持性環境。李素磊博士強調,這包括設立代際反哺計劃,讓老人從"被需要"到"自我實現”,看到自身價值。譬如說,社區組織“老小相聚”,讓老人教授孫輩傳統技藝(如織毛衣、手工制作、制作地方傳統特色小吃、方言童謠等)等。
此外,還可嘗試在智能設備使用上讓老人形成“雙向學習”習慣,打破“科技棄民”的自我認知。社區也可以組織地鼓勵老年人重拾興趣愛好,補償年輕時的缺失,例如到老年大學學習、將老年人的愛好特長與社區需求相結合。
從法律視角“防患并護老”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下的銀發經濟大潮中,老年人參與視頻購物的情況日益普遍,隨之而來的維權問題也愈發凸顯。
廣東兆廣律師事務所主任魯陽律師提醒,在直播帶貨時,主播常用“家人專屬價”“祖傳秘方”這類話術,再加上,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會對老年人精準推送等,這些往往會誘導老年人消費。
如何為“銀發經濟”護航?魯陽律師認為,首先,要充分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和《民法典》重大誤解90日內撤銷權,設置“老年人消費冷靜期”,讓老年人有更充足的時間考慮而不被誤導消費。
其次,應該強化平臺監管。比如,強制直播平臺設置“銀發模式”:對65歲以上用戶自動過濾和關閉誘導性信息;建立三無產品AI篩查系統,借鑒網絡游戲防沉迷技術,從源頭攔截問題商品。
在維權方面,要明確要求平臺承擔交易數據保存義務,保存期限至少3年;同時,為司法取證開通綠色通道,方便老年消費者獲取關鍵證據。建議推行“社區 - 法院”協同維權模式:社區設立證據固定指導站,幫助老年人及時固定關鍵證據;基層法院設立銀發消費合議庭,專門處理老年消費糾紛。
此外,老人的成癮行為與其文化素質也是相關的。因此,培養老人的“新媒體素養”和數字素養,也是當務之急。
無論家庭還是社區,都可以有組織地指導老人掌握手機實用功能,讓他們真的可以理性使用智能手機:例如加強信息鑒別力,教其識別養生謠言的方法、刪除來源不明或陷阱式APP;加強人際溝通,鼓勵老人將存疑內容發家庭群求證、建立“家庭內容共創”機制、對老人多看望多陪伴,讓老人的生活充滿現實煙火與豐富趣味。
是的,不止青少年是社會的寶貝,一生為國為家做了一輩子貢獻的老人家,同樣是社會和家庭的寶貝。讓我們攜手,為親愛的老人們護航!讓他們感覺到,家庭的、社區的、社會的尊敬與善意!
寫給家有“上癮老人”的中青年人
青少年為何會沉迷游戲?關于這個問題,網上的討論很多,甚至是相關書籍著作都不少。而關于老人對網絡、短視頻、購物等上癮的關注和研究,則少很多。
實際上,要讓已經有某種癮的老人“脫癮”,會較讓同樣情況的青少年這么做,更難。凡有“癮”者,都或多或少是為了填補生活或內心的某種缺失。年輕人的生活,更豐富更熱鬧也更受家庭和社會的關注,若有什么“沉迷”,仍可能因為其他更有趣的東西或生活內容而改變。而很多老人的生活,本來就比較單調枯燥,一旦有了某種“癮”,就可能很難從中走出來。
人雖已老,很多人對于生活的掌控感、權威感依然在。兒女或其他家人想要拿走其電子產品,或者是在上面安裝“防沉迷軟件”,實際上相當不容易。一不小心,“斷絕關系”的話都可能說出來。
那么,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別只看到弊端。或許通過某種“沉迷”,你非常熟悉的長輩親人,可以讓你更了解和走近Ta。對網絡游戲上癮?那可能是因為他小時候,沒有玩夠,現在趕上了電子時代,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喜歡刷短視頻?自從家庭有線電視的操作越來越繁瑣,一不小心就點入到收費頻道,很多老人已經自然與電視有了距離,不敢輕易開關。那么隨手可看的手機、經過精心設計的短視頻就填補了這個空缺,而且很多短視頻的情節更離奇緊湊、有些內容還專門投老人所好、讓人有更快速濃厚的愉悅感,真可謂“電子創口貼”。對于部分文化水平沒那么高的老人,更是如此。
老人購物成癮?很多老人喜歡買保健品,背后的心理動因其實是希望“長壽”。但若買保健品成癮,則會造成很大的浪費。至于購買其他物品成癮,則可能折射出老人早年因經濟條件所限而造成“匱乏感”,一旦經濟條件改善再加上網絡商家和部分直播間“有的放矢”的引導,對方提供情緒價值之外,還不斷慫恿,很多老人便中招了。而購物行為填補匱乏感所帶來的滿足,又讓老人樂此不疲。有些老人甚至將整個家里,都裝滿了快遞包裹,其中絕大多數都沒有打開過,而還有一些包裹在途。
部分老人的各種“上癮”行為,都指向一個方向:惶惑自身價值缺失、于社會于家庭不再重要、孤獨寂寞無所事事、精神和實際生活單調等等。家中小輩怎么面對?只有一個辦法,針對問題的源頭,“對癥下藥”。多陪伴他們,在及時的溝通交流中,他們實際上自己也會發現自己的問題;給家中老人“找點事做”,甚至是“找點麻煩”,如本來小輩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也拜托他們完成力所能及的那部分;根據性格特點,發現和培養老人有可能可以堅持的愛好,如陪他們去了解老年大學的所有可以報的項目、陪他們去重拾年輕時的愛好,都是可能行之有效的行為。
如果可以找到現實生活的樂趣,誰還愿意去沉迷在虛擬世界或不斷購買很可能用不上的物品呢?對于孩子和老人,這是同一個道理。那么,我們可以嘗試陪老人一起去找回生活的樂趣,讓點點滴滴的關懷與溫情去滋潤雖老去但也同樣需要關懷的“凡人心”。
形成一個好的習慣不容易,從“癮”中回頭更不容易。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意,就像他們曾經陪伴我們學會走路、慢慢長大一樣,我們要給他們老去的“雄心壯志”和堅實依靠:無論你變成了什么模樣,都是我深愛的父母家人。唯有愛,可治迷途孤獨。
當然,身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我們首先要“活好自己”,這樣才有氣力去承擔責任,才不會一不小心就掉入“沉迷什么”的坑。加油,每個不容易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