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杏福說”科普視頻
為了弘揚中醫藥文化
讓更多人了解中醫藥的奧秘
楊浦區中醫醫院攜手
楊浦區融媒體中心
推出中醫文化系列科普視頻
“中醫杏福說”
一年之計在于春
春日時節我們該怎么吃呢?
本期視頻
教大家食在春天,喚醒生機
《黃帝內經》有云: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季五臟屬肝,肝氣升發,宜疏不宜郁。故飲食當少酸增甘,以養脾氣,護肝氣。
1、立春·韭菜之味
南齊周曾言:“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边@里的“韭”便是指韭菜。初春時節的韭菜,最是鮮嫩。它直接抑制或殺滅致病菌,幫助抵御春寒,遠離病邪。
菜譜:【韭菜炒雞蛋】
新鮮韭菜100克,雞蛋2個,將韭菜洗凈切碎,雞蛋去殼攪勻,加油、鹽炒熟,佐膳服食。
2、驚蟄·溫陽驅寒
驚蟄時節,天氣轉暖,但余寒未消。一碗淡豉蔥白煲豆腐,豆豉醇厚,蔥白辛香,既能發散風寒,又能溫暖脾胃。適用于外感風寒,傷風鼻塞,咽癢咳嗽等各類癥狀。
菜譜:【淡豉蔥白煲豆腐】
淡豆豉12克,蔥白15克,豆腐2~4塊。豆腐加水1.5碗,略煮,入豆豉,煎取大半,再入蔥白,滾開即出鍋。乘熱服(豆豉可不吃)。
3、雨水·甘味養脾
雨水節氣,在飲食方面應注意補脾,多吃甘味食物。常見的甘味中藥,有人參、甘草、黨參、黃芪、當歸等。我們可以用黨參、黃芪燉乳鴿,益氣健脾,升陽益胃。一碗湯,暖身亦暖心。
菜譜:【參芪乳鴿肉】
乳鴿500克以上一只,黨參10克,黃芪20克。乳鴿去毛及內臟,將黨參、黃芪放入棉布袋中,扎好后置入鴿腹縫合加鹽、姜、酒、蔥及適量的水,清燉至熟爛為度。食前去藥渣及布袋即可。
4、春分·平衡之道
春分,是一年中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所謂“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此時,飲食宜平和,忌大寒大熱,忌過于肥膩。一碗筍絲枸杞頭,清肝胃熱,消痰利水,解除油膩。
菜譜:【筍絲枸杞頭】
枸杞頭250克,竹筍50克,調料適量。枸杞頭洗凈切段;竹筍切絲。菜油燒熱,放入筍絲煸炒透,下枸杞頭翻炒至溢出水,加精鹽、白糖煮沸,調入味精,淋上麻油。佐餐食。
5、清明·清補養肝
清明時節,肝氣疏泄旺盛,易出現肝陽上亢、濕氣困脾。適宜吃一些稀、軟、易消化的清補之品,比如薺菜炒山藥。山藥健脾,薺菜清肝,清淡爽口。
菜譜:【薺菜炒山藥】
薺菜150克、山藥200克、枸杞10克。薺菜洗凈,焯水30秒后撈出過涼,擠干水分切段;山藥去皮切薄片,浸泡淡鹽水中防止氧化;熱鍋加橄欖油,加入山藥片翻炒至斷生,放入薺菜段和枸杞,翻炒均勻,加鹽調味,炒勻即可出鍋。
6、谷雨·祛濕利水
谷雨,春季最后一個節氣,雨水增多,濕熱交蒸。此時,應祛濕利水,兼補血養肝。一碗赤豆薏米鯽魚湯,健脾祛濕,通利三焦。
菜譜:【赤豆薏米鯽魚湯】
赤小豆30克(炒),薏米20克(炒),鯽魚1條。赤小豆、薏米提前浸泡2小時;鯽魚煎至兩面金黃;所有材料加2000ml水燉煮1小時,加姜片、黃酒去腥;去浮沫后加鹽調味,飲湯食肉。
一年之鮮在于春
讓我們順應天時,調和五味
喚醒生機
文字 |葛曉玲
視頻 |王子亮姜玥秀 孫培杰
編輯 |奚宇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