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論語(10)
人生在世,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孔子向來以積極的心態看問題,無論對人、對事、對世界,樂于向好的方面看——這是他之所以成為哲學家的重要因素。
相反,如果是文學家、詩人,更關注人性的黑暗面。
贊美的聲音很難造就杰出的文學作品;痛苦和哀怨往往只需直抒胸臆,就能打動人心。
比如《釵頭鳳》,出名的有兩首詞,來自一對“前夫妻”——陸游和唐婉。
陸游要寫和前妻在沈園偶遇的哀怨,難度更大,需要的功力更深——作為舊時代的男性,他即便是當事人之一,也難體會唐婉被自己(主要是陸母)休棄后的心境。
唐婉則不同,好端端的夫妻被拆散、另嫁他人,在宋代是一件十分凄苦、絕望的事情。這種極端痛苦的心境,讓她即便文采不如前夫,也能寫出與之比肩《釵頭鳳》詞。
話題扯得有點遠。總之記住一點,心態不積極,很難成為優秀的哲學家;經歷無困苦,很難成為杰出文學家。
但這并不等于,哲學家孔子就不關注人性的惡。相反,對此他十分關注。
不同的在于態度。文學家看見人性之惡,哀嘆一聲,回家寫日記去了;孔子看見人性之惡,對弟子說:“看見了嗎,這就是苛政猛于虎。你們記下來,給它曝光;學成后努力做官,改變它。”
在《論語》中,可以看見不少孔子和弟子討論人性之惡的內容。比如這一段——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 wù)乎?”子曰:“有惡(wù)。惡(wù)稱人之惡( è)者,惡(wù)居下流而訕上者,惡(wù)勇而無禮者,惡(wù)果敢而窒者。”
曰:“賜也亦有惡(wù)乎?”“惡(wù)徼以為知者,惡(wù)不孫(遜)以為勇者,惡(wù)訐以為直者。”( 《論語·陽貨》)
不知道你咋想,反正都說到我心坎里了。咱們一邊翻譯,一邊寫寫“讀后感”。
需要說明,師生這里討論的是“厭惡的事情”,但其中提到的,有不少是人性之“惡 ( è)”。為便于理解,咱給多音字加上了拼音。
子貢問老師:“君子也有厭惡的事情嗎?”孔子說,有啊。然后列舉了4種。
1. 惡稱人之惡者:厭惡那些整天傳播別人短處的人。其實包含了兩點意思,第一,孔子討厭“嚼舌頭”、傳播小道消息;第二,你傳播也就罷了,總喜歡談論別人的缺點、不足,這不好。
2.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憎恨那些身處下位,卻詆毀、誹謗領導的人。這貌似有點維護統治階級權威,其實不然。
《中庸》強調的理念是,“在下位,不援上”,下級不恭維討好上級,這和孔子的理念是一致的。他和魯國國君及當政者交談時,語言直率,甚至直接“打臉”,比如說“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批評的意味明顯。
如果對上級不是批評、勸諫,而是詆毀、誹謗,孔子也是十分痛恨的。
3.惡勇而無禮者:厭惡那些勇敢卻沒有禮節的人。這當然算不上人性之惡,屬于修養范疇。修養不夠,難成大事。莽撞不僅誤事,而且會形成對秩序的破壞——即便你是無意的。
而禮,原始的意義同“履”,意思是告訴你如何走路、走路的規矩。延伸起來,禮就成了秩序,最終延展為法治精神。
4.惡果敢而窒者:厭惡那些敢于貫徹自己的主張,卻頑冥不化的人。很多人很果敢、很果決,也有魄力,但就是一條道走到黑,頑固到底。這種人,現實生活中真的并不少見;一旦遇上,我必須提醒你——保護好自己的小心臟要緊。
接著,孔子問子貢,你也有厭惡的事情嗎?子貢回答了三種,也很典型,妥妥的人性之惡:
1. 惡徼以為知(智)者:憎恨抄襲別人、盜竊別人成果,卻自以為聰明的人。嗯,不用舉例了吧?不信看看學術圈。
2.惡不孫(遜)以為勇者:討厭那些把桀驁不馴、驕傲自大當做勇敢的人。生活中也很常見。
無知者無畏,動不動上天,老子天下第一,這類心態,上戰場殺敵或許有益,在和平和諧年代,還是算了吧。
3.惡訐以為直者:討厭那些揭發別人、攻擊別人,卻自以為直率的人。咋就那么說到心坎里了呢?這些年,媒體行業不景氣,我憎恨的一類人是,自己跳出傳統媒體,轉頭便頭嘲笑、攻擊傳統媒體的人。他們自以為“直者”,在說實話(某種程度上確實是實話),卻不知自己的存在,只是增加了一個彰顯人性黑暗的案例而已。
除了這7個,還有一件,也令人憎惡:自己犯了錯誤,卻要求別人大度。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