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包子,北方人都喜歡,老少皆宜,而且也是歷史悠久,在1937年青島市政府招待處所編《青島概覽》中,對于當時的菜館做了簡要的介紹,其中面食類中受眾面最廣,平民老百姓最喜歡的就是水餃、包子和鍋貼。
1933年魏鏡編輯《青島指南》生活紀要·菜館中介紹,本市點心店中,以包子鋪為最多,等此鋪子,大致以專賣包子、鍋貼為營業,蓋因北方風尚使然也。其他帶賣餛飩、湯面者,幾盡為中小菜館之副業,如快活林、味苑、四時春、可可齋、文興園等,皆此類也。
文中所說的平度路上的四時春是錯誤的,應該是江蘇人沈阿毛開辦的四如春。
青島的包子,同樣有說不完的話題。在許多老青島人的印象里,都會有自己最熟悉和最喜歡的包子品牌或是店鋪名稱,青島飯店、玉泉春、聚福樓、共和樓、小紅樓、三盛樓、金城、新港、大嘴、湛山...... 分別占據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第一。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四方路上的“茍不理”與旁邊的“津津社”。
如今四方路的茍不理包子,依然是每日里顧客盈門,成了許多青島人的標配和念念不忘的味道。看到這些,不少老青島人或許會想起曾經與茍不理近在咫尺,當年那家同樣著名的包子鋪——津津社。解放前,兩家包子店,不寬的四方路相隔,一南一北演繹了許多年的美食故事。
曾經著名的“津津社”包子,舊址就在對面的這棟樓的南側。
四方路、易州路與黃島路的“三角地”,當年“水龍池子”這個地方可是熱鬧非凡。
它的周邊云集著萬香齋醬肉店、三聚成醬園、瑞芬茶莊、萬福臨東號、茍不理包子鋪、津津社包子、十樂坊鍋貼等商戶,均為享譽島城的知名店鋪,可以說,這里聚集了島城老街區最為繁榮的商業人氣,津津社就開在了這處繁華喧鬧之地的中央。
在這張上世紀30年代末的老照片中,易州路樓房的墻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津津社”的字號,那個美味的包子鋪就在這里。
除了老青島那流傳許久的坊間片段之外,津津社的歷史資料不多,直到前幾年日本京都大學放出的那批老照片其中的一張,我們才有機會一睹墻體上老字號的印跡。
在青島檔案館40年代青島餐館公會會員名冊中,津津社的登記信息是易州路7號,它的開店時間也不是現有資料介紹中的1943年,而是早了十年。
津津社,1933年4月,由孟祝三獨資開辦。孟祝三,天津人,1896年生人,讀過五年私塾,所以這是一家正宗的天津包子。津津社的店名,一是取其津津有味之意,再就是店主是天津人,包子是天津口味。
津津社的經營種類就是專門制作、售賣包子,后來又增加了炒菜。天津包子做工精細,皮薄餡大、鮮美多汁,很快就名聲四起,在大鮑島最喧囂之地站穩腳跟。到解放前,津津社的包子可謂家喻戶曉,生意一直不錯。1940年8月29日,津津社重新做了營業登記,時有店員22人,執照號碼為營字一八零號。在1948年的信息中,店里尚有登記員工11人。
津津社的歷史資料雖然較少,但在青島檔案館的一些其他信息中,仍能感受到店鋪的營業狀況和基本規模。如,《青島市餐館公會配給面粉分配數目清冊》、《青島市餐館公會需用糖類配給清冊》、《青島市餐館公會同業需用啤酒數目清冊》、《青島市餐館公會造具會員需要海產清冊》等,津津社的配給量均不在幾家一等餐館之下,在青島餐館同業公會名冊中,津津社的位置也都是排列前茅。
前些年文史學者魯海老先生介紹,當年為了和茍不理競爭以及擴大影響,1948年,津津社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后面還附帶了一個有獎征聯,上聯是:“津津社的包子津津有味”,卻一直沒有人對出下聯來。我沒見到過這個廣告,按許多讀者朋友的評論,這個聯應該說也不是很難對。
不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當年生意的紅火以及市民們對包子的喜愛,在這兩處著名包子鋪的不遠處,還有博山路58號的便宜坊,店主是天津人沈秀華,也是一家較有名氣的專業天津包子鋪。解放后,四方路和濰縣路口還有家有名的“大肚包子”,不知還有沒有人記得?
1949年青島解放前,津津社已不再營業,店主孟祝三的消息,店鋪何時閉店,后期是否存續等信息,一直未能查閱到正規的的檔案資料。
2013年,四方路與易州路交接處,還有過津津的字號,后來門頭上的字號好像不見了。(吳正中攝影)
記得90年代,易州路與四方路拐角處,曾有家津津包子鋪,它的歸屬是青島飲食服務公司,后來這里的門頭改為了春和樓,一直經營者蒸餃、水餃、餛飩等快餐。直到今年春節期間,一塊“青島津津包子鋪”的招牌又出現在了墻體上,不知與歷史上的津津社及孟祝三是否有根源或是關聯傳承,還需要實質性的史料佐證。
上世紀30年代末,四方路易州路交界“茍不理”的店號。
而其對面的茍不理則延續到50年代公私合營后,成了市南飲食服務公司下屬的易州路飯店。80年代恢復老字號后,也再次迎來了新生。
20世紀30年代末,四方路、易州路、黃島路三角地,可見前方的“津津社”。
20世紀30年代末,四方路、易州路、黃島路三角地的報欄前,一些市民全神貫注地閱讀著報紙。后面,洗衣物的女人們正在忙碌著,爭取在關閉供水之前洗完更多的衣物。照片的左側樓體上,津津社的字號最是醒目。
八十多年后,幾乎同一角度對比
滄海桑田,曾經的島城餐飲名店,印證了當時城市餐食文化的發展變遷。隨著流逝的歲月,它們當中除了極少數仍有幸存續外,其他多已消逝于城市的歷史塵埃中,或成為檔案中的一段,或等待著重現的一天。
曾經黃島路三角地的繁華,左前方建筑即為津津社舊址。(邱庚亮攝影)
如今的三角地位置,水龍池子和讀報欄早已消失,三聚成也不見了蹤影,還是很懷念曾經繁華熙攘的這里,煙火氣息濃郁,許多年來一直都是老青島市井生活的一個縮影。舊時的繁華,或許會令沒來得及參與其中的年輕人難以想象。大鮑島最繁華的地方當屬這里,一點都不為過。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