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林縣區委組織委員、東山縣縣長
南疆驅瘴癘 東海護桑麻——楊隨山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他們的名字或許不會被大眾時刻銘記,但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卻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時代的天空。楊隨山,就是這樣一位值得銘記的革命前輩,他的故事,是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里,無數共產黨人奮斗歷程的縮影。
一、投身革命,開啟征程
楊隨山(1918~1995),1918年出生在河南省林縣東姚(今林州市東姚鎮)。那個年代,國家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里。1946年3月,楊隨山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啟了他為國家、為人民奮斗的革命征程。他深知,只有跟著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從那時起,他便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
1949年2月,楊隨山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隨軍南下福建。他們歷經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省,行程近6000里,一路風餐露宿,歷經艱難險阻,最終抵達福建。這一路,不僅是身體上的跋涉,更是精神上的洗禮。他們跨越了重重障礙,只為將革命的火種帶到更廣闊的天地,為福建的解放和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扎根東山,建設家園
1949年8月,楊隨山隨部隊入閩,同年9月進入福建漳州后,他便在東山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他先后擔任東山縣司法科科長、縣法院院長等職務,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都灑在了這片土地上。東山,這個曾經荒蕪的小島,在他的努力和眾多同志們的奮斗下,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
1954年元月春節合影。前排左起:王永邦(縣委合作部長)、張金川(縣公安局長)、王虎(縣委宣傳部長)、杜淮(鹽場管理處場長)后排左起:程遠鑑(縣委組織部長)、張治宏(縣委書記)、谷文昌(縣長)、崔天恒(縣武裝部長)、楊隨山(縣法院院長)。以上為時任職務,均是中共東山縣委委員,任命制、全委制。
1960年6月9日,福建全省遭受了一個百年不遇的特大臺風襲擊。這場臺風來勢洶洶,給福建多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然而,在這場災難面前,東山縣卻創造了一個奇跡:處于臺風最猛烈地區的東山縣,死亡1人、傷2人,相較于其他地區,傷亡人數少得令人不可思議。
這個奇跡的創造,離不開東山縣委的正確領導,更離不開像楊隨山這樣的黨員干部的無私奉獻。在暴風雨到來之前,縣委書記谷文昌明確表態:在臺風到來之時,領導干部不能坐在辦公室,遇到自然災害,領導就要出現在第一線。谷文昌按公社分片領導,公社黨委包大隊,大隊主干包小隊。各級領導全部親臨第一線,奔赴危險地區。
楊隨山作為縣里的領導干部之一,也毫不猶豫地奔赴抗災一線。他冒著傾盆大雨,深入各公社,坐鎮最危險地區。他深知,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干部,在這種危急時刻,必須沖鋒在前,用自己的行動為群眾筑牢安全防線。在他的帶動下,東山的黨員干部們紛紛行動起來,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晝夜奮戰在抗災一線。白埕大隊領導林龍光冒雨巡堤保護鹽坎,預防出險;杏陳公社高陳大隊領導高初生,帶頭潛入水中堵塞涵洞。68歲老社員高亞毛年老體弱卻也積極參加抗災,他說:“谷書記、支部書記都干通宵,我怎能去睡?”正是這種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讓東山在特大臺風面前,創造了傷亡極小的奇跡。
三、崗位變遷,初心不改
1962年1月至1963年11月,楊隨山擔任東山縣長、縣委常委。在這段時間里,他帶領東山人民繼續努力奮斗,推動東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1964年歡送谷文昌書記榮調合影。前排:楊隨山(縣監委書記,右3)、谷文昌(縣委書記,右5)、崔天恒(縣人武部政委,左4)、王治國(縣長,左3)、王常保(縣委副書記、公安局長,左2)、王永邦(縣鹽場管理處主任,左1)
后排:岳立朝(副縣長,右2)、郭九德(縣檢察長,右5)、張迪民(副縣長,左4)、傅四有(縣財貿部部長,左2)、陳憶歆(副縣長,左1)修復后
1964年4月后,他先后擔任縣監委書記、龍溪地區糖煙酒二級站副書記等職務。無論崗位如何變遷,楊隨山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在每一個崗位上都留下了堅實的足跡。
四、離休生活,余熱生輝
1982年,楊隨山離休,享受地專級待遇。離休后,他并沒有停下為人民服務的腳步,依然關心著國家和家鄉的發展。他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為年輕一代提供指導和幫助,鼓勵他們繼續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1995年,楊隨山在漳州病逝,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著后人。
楊隨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東山人民的心中,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河南省林縣南下長江支隊英名錄》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輝煌歷程中,有一支隊伍承載著非凡的使命與崇高的榮耀,它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這支隊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太行與太岳兩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紅軍、堅韌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區內杰出的地方干部和軍隊與地方武裝的精英骨干共同鑄就,肩負著接管新解放區政權、開啟新時代的重任。
在這支光榮的隊伍中,涌現出了一批英勇無畏、身先士卒的領導者。中共林縣縣委書記馬興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動報名南下,他的英勇行為極大地激發了全縣干部的積極參與熱情。林縣12個行政區積極響應,幾乎每區都貢獻了一半的干部,總數達到了114人。這些關鍵人物包括:馬興元(兼任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組織部長)、蔡良承(組織部長)、郭丹(宣傳部長)、楊保成(縣委秘書)、郭景周(副縣長)、董清晨(縣委社會部部長),以及谷文昌、羅全貴、張全金、王虎、張金川、劉成水、袁萬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們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編入南下區黨委第五地委。此外,還有11位巾幗英雄,如鄭惠蘭、王蓉香、趙鋒、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現了女性的堅韌與擔當。
值得一提的是,隨長江支隊南下的還有林縣籍在湯陰工作的楊廷英、郭有藩,在淇縣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長江支隊警衛連的林州籍士兵張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時期,還有冀南三地委委員兼河北省成磁縣縣委書記萬達、李富華等林縣籍干部,他們則從河北省南下湖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長江支隊五大隊三中隊南下行軍大事記,記錄了他們的英勇與艱辛:
長江支隊的南下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歷經9個月行軍,艱苦跋涉6000里,途經8個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65個縣,穿越了千山萬水,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戰勝了種種困難,終于到達了目的地——福建龍溪地區。
當時的南下干部絕大多數是二十剛出頭的小伙子、大姑娘,當年風華正茂的優秀太行、太岳兒女,如今大多已離世,160多位林縣籍南下隊員將他們的青春和熱血永遠獻給了福建人民。
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作為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全國勝利決定性階段的歷史見證,其組建與南下歷程,不僅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更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不屈不撓、勇于勝利的革命精神。這支隊伍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璀璨星辰,他們的事跡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微信公眾號ID:LinzhouInfo
參考資料:
1.《回望太行》(主編 未金林、楊州毅 副主編 張國聲、賈少杰等)
2.
3.
投稿/建議請發郵件:627005285@qq.com
【欄目導航】
【紅旗渠專題】
紅旗渠視頻 紅旗渠傳奇 百家講壇
豫劇紅旗渠 精神傳承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