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幾則史料,忽然有感而發:古代皇帝可不可以有個人愛好?
按照傳統觀點來說,古代皇帝如果個人愛好比較強,將會是國家災難。因為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沒有人能夠制約和管束他們,他們會恣意妄為,用國家的資源極力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最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漢武帝喜歡大宛馬,曾派使者前去西域求購大宛馬,遭到大宛王的拒絕。漢武帝大怒,兩次派軍征討大宛。
第二次遠征,武帝下令赦免囚徒,發惡少年及邊騎六萬人,馬三萬匹,牛十萬頭,驢、駱駝數以萬計,糧草、弓弩不計其數。最終,漢軍圍困大宛,大宛人被迫投降,向漢軍獻上數千匹大宛馬。
皇帝為了滿足個人愛好,征發數萬人,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遠征他國,就是為了獲取幾匹馬。
隋煬帝更別說了,為了去江都(揚州)游玩,征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后百余萬”開鑿大運河。煬帝游江都時,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余里,所經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這些帝王的興趣愛好耗費民脂民膏民命,令人發指。
所以有些大臣敢直言進諫皇帝,嚴格限制皇帝個人的興趣愛好。
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鷂鷹,在內宮把鷂鷹架在手臂上玩賞,看到魏征來了,就把鷂鷹藏在懷里。魏征開見了,就故意走過去向太宗講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樂而亡國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規勸太宗。魏征故意說個沒完,等魏征走后,鷂鷹被捂死了。這就是“太宗懷鷂”的故事。
趙匡胤下朝后再在后花園用彈弓打鳥,大臣張靄自稱有急事向報告,趙匡胤趕忙出來接見。但張靄匯報的事是平常小事,趙匡胤非常生氣,說你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張靄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我的事再小也比你打鳥的事大!”
趙匡胤大怒,拿起玉斧就把張靄的兩個牙齒打落。張靄忍者疼痛,卻從容地俯下身子去撿牙齒,裝入懷中。趙匡胤罵道:“你把牙齒撿起來,你還想告我嗎?” 張靄不急不忙地回答說:“我沒處去告皇帝,但自有史官寫在史書上。”趙匡胤一聽馬上覺得尷尬起來,立即換了副笑臉,給張靄賠禮道歉,并拿出一些醫藥費,表示歉意。
玩鷹打鳥是愛好,挖運河去揚州游玩也是愛好,派數萬大軍遠征去索要名馬也是愛好,后兩種自然不可取。但玩鷹打鳥不算什么,難道也不能有嗎?
在某些大臣眼里,皇帝就該就是沒有七情六欲的圣人,出了批奏折就是批奏折,還得是24小時在線的客服,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去找皇帝,而皇帝就必須隨時隨地的接待和解答他們的問題。仿佛皇帝就沒有休息時間,不能有個人的興趣愛好。皇帝如果有了個人的興趣愛好,就會發展成禍國殃民的災難性事件,所以必須把皇帝個人的興趣愛好扼殺在搖籃里或者極力阻止和破壞。
某些大臣似乎非常喜歡干這種事,個人感覺這些大臣完全是沽名釣譽,似乎故意站在所謂的“道德”的制高點上指責皇帝的個人興趣愛好,以此來博得一個好名聲。怪不得魏征死后,李世民親手砸了他的墓碑。
順便說一句,喜歡斗蛐蛐的明宣宗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開創了“仁宣之治”。
而在網上被吹捧成工作狂的雍正,興趣愛好很多,一是喜歡玩cosplay,二是喜歡煉丹,妄圖長生不老。他不是批奏折累死的,是吃丹藥吃死的。
其實這些大臣也就是看人下菜,看到李世民、趙匡胤這樣的明君才敢肆無忌憚的不分時間不分場合的提意見。規勸一下秦始皇、隋煬帝試試,就是九頭蟲的腦袋都不夠砍!
所以有時候看歷史書,覺得很多人很假很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