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減肥”話題熱度居高不下。
4月14日,全國愛衛會發布通知,結合健康中國建設工作實際和健康中國行動推進情況,決定將健康體重管理行動等納入健康中國行動。行動提到,鼓勵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設置體重管理門診或肥胖防治門診。
此前的4月1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做好體重管理門診設置與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勵有條件的三級綜合醫院、兒童醫院、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少數民族醫醫院)設置體重管理門診。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屬(管)、省(區、市)屬綜合醫院、兒童醫院、中醫醫院要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實現體重管理門診設置全覆蓋。
近期的兩個通知與2024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16個部門印發的《“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遙相呼應。方案提出,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設置體重管理門診或肥胖防治中心。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也提到體重管理問題,不少網友稱之為“國家喊你減肥了”。
其實,以“減重門診”“肥胖門診”等名字來命名的體重管理門診并非剛剛出現。近一年來,在政策的助推下,多地醫療服務機構掀起減肥門診建設熱潮。從減肥靠個人意志力到減肥需要求助專業人員,減肥門診契合了當前政策和大眾減重需求,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減肥門診要避免一哄而上。
2025年3月20日,在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患者正通過多學科體重管理中心接受減重診療。視覺中國 圖
減肥門診不新,但這次真的火了
中國的肥胖問題不容忽視。公開數據顯示,在中國,成年人肥胖人群比例為4%,2021年,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患者達到4.02億,數量全球居首。有研究預計,至2050年,這一數據將增至6.27億。有研究預測,到2030年,歸因于超重肥胖的醫療費用可能為4180億元人民幣,約占全國醫療費用總額的21.5%。全國愛衛會此前曾指出,將健康體重管理納入健康中國專項行動中予以積極推動和倡導,促進全民健康,既是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養的需要,更是堅持預防為主,推動慢性病防控關口前移的必要舉措。
雖然減肥門診在2025年引發了出圈級的關注和討論,但類似的門診早在2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國內醫療機構,當下還在不斷升級。
3月12日,北京協和醫院體重管理聯合門診正式開診。據北京協和醫院官方內容,2000年,內分泌科史軼蘩院士牽頭全國多中心減重藥物研究;2003年,北京協和醫院成立肥胖診療中心,設立肥胖專病門診;2019年,醫院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能力建設項目支持下開展“肥胖癥多學科合作診療能力建設”;2023年4月,北京協和醫院疑難重度肥胖癥MDT正式成立,每周三中午由多學科專家為一位疑難重度肥胖癥患者進行會診。
上海某肥胖專病門診診室外
像北京協和醫院這樣開設減肥門診的知名綜合醫院并不在少數,且已經在全國開花。上海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在多個院區開設了肥胖門診,記者在總院的掛號系統看到,內分泌科肥胖專病門診每周五下午開診,4月25日的號也已約滿。貴州省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胃腸外科主任謝銘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今年3月,其所在的醫院也召集相關科室開會,計劃在醫院成立肥胖與體重聯合門診。
更多的民營醫院也加入了減肥門診的建設中。民營醫療機構和睦家新城醫院內科主任況平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前不久參加一個內分泌代謝的學術會議,業內專家對“體重管理年”的國家政策非常贊同,也非常看好,自己所在的醫院在2024年就建立了多學科的減重團隊。同為民營醫療機構的長春嘉和醫院早在2008年就開展了減重手術,2024年七八月也專門成立了減重門診。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的社區醫院也加入了這波減肥門診建設熱潮。以上海為例,據“上海市靜安區新聞中心”4月7日發布的消息,目前,靜安區已在全市率先完成區屬公立醫療機構(含全部區屬二、三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重管理門診全覆蓋,即日起全面開診。此外,今年3月下旬,金山衛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出了金山區首個社區多學科聯合體重管理門診。
多學科“卷”入減重門診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并不把肥胖當作一種病,也很少因為肥胖去醫院接受治療。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肥胖與內分泌疾病、高血壓、骨關節疾病、睡眠呼吸暫停、女性多囊卵巢等都有關系。
近日,記者隨機走訪了上海多家醫療機構,在醫院的宣傳板或電梯口,都張貼或放置了體重管理或減肥門診的宣傳資料。在醫院門診大廳的志愿者服務臺或便民服務臺,工作人員也能給出減重門診的正確指引。
上海多家醫院關于體重管理的宣傳資料
在這波減肥門診建設熱潮中,醫院往往都有多個科室參與,最為常見的是內分泌科、營養科,前者有助于解決患者的代謝問題,后者幫助患者“管住嘴”。也有醫院出動了中醫、心內科、呼吸科、運動醫學、康復科、婦產科、心理科等專業人士,為減重人群提供不同側重方向的減肥指導。上述北京協和醫院的體重管理聯合門診由臨床營養科、內分泌科和中醫科醫生共同出診,患者在掛號時也有中醫體重管理門診、內分泌體重管理門診、營養體重管理門診三個選項。
值得關注的是,在藥物減肥之前,減重手術曾不斷發展。據《中國肥胖代謝外科數據庫:2023年度報告》顯示,綜合推算全國減重手術總數量約為37249例,開展減重手術的醫院約為850家,減重外科醫生約為1250位,減重個案管理師約為600位。如今的體重管理門診也有不少是由外科醫生主導。
暨南大學肥胖代謝研究所所長、減重中心主任醫師王存川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的美國就有專門通過胃腸外科手術來治療肥胖,可以說肥胖治療最早就是主要由外科主導進行。國內在八九十年代也開始開展減重手術,但當時還沒有減重門診或者減重中心的概念,2011年至2020年是減重外科的快速發展期,慢慢開始有醫院成立專門的門診或減重中心。
王存川認為,中國的肥胖人群非常龐大,而減重外科發展幾十年,覆蓋的人群依然十分有限。現在,從國家層面關注肥胖問題,重視體重管理,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眾在肥胖方面的認知,另一方面,醫院也會為此提供更多資源支持。外科手術是治療肥胖的重要手段,長期來講,現在的熱潮也有助于推動減重外科的發展。
減肥門診過熱?國家衛健委提醒強化全院專業資源調配
隨著減肥門診的增加,不少醫院也打出了差異化措施,吸引肥胖人群。記者注意到,有醫院推出周末的減重門診,方便上班族、學生等時間敏感人群就醫。還有醫院面向女性群體,尤其針對女性產后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更年期體形肥胖等問題。
部分醫院的掛號系統提供多個減肥相關的號源
不過,火爆的減肥門診也并非盡善盡美。一位原本決定去醫院嘗試醫學減重的肥胖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想要去的一家醫院掛號系統貼心設置了一個體重管理快捷入口,但點進去發現有8個門診選項,在第一步掛號就讓我陷入了選擇困難癥。”
這樣的情況并非孤例。記者注意到,國內某三甲醫院的體重管理門診的掛號系統也細分為5個門診號。
“不同專業背景不同醫院都快速開門診來看肥胖,到底多少從業者是真正懂肥胖癥的診斷治療,有足夠經驗的?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新問題。”王存川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開設減肥門診本身是好事,但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為了建而建。以嚴重肥胖癥來說,營養、運動、生活方式的調整,以及藥物治療都是輔助手段,手術才是治療主線。從目前國際發展情況來看,目前嚴重肥胖癥的治療還是以專業的減重外科醫生為主,需要時可以請內分泌科、心內科、呼吸科等其他科室專家會診,這種合作模式可能是最好的。
王存川指出,肥胖涉及多個學科的疾病,醫學減肥自然也需要多個學科打配合。目前,每家醫院減肥門診主導的科室并不相同,背后會受到這家醫院學科優勢的影響,比如內分泌科是醫院的強勢學科,那么減肥門診可能就會由內分泌科扮演更加主要的角色。
對于開展體重管理門診服務,國家衛生健康委在4月10日的通知中明確指出,相關醫院要強化工作統籌和全院專業資源調配,集中設置體重管理門診,配備相對固定的兒科、全科、內分泌科、臨床營養科、精神心理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普通外科、康復醫學科、中醫科等科室醫師接診,并合理安排門診頻次。鼓勵綜合實力較強的醫院設置肥胖防治中心,提供住院體重管理相關服務。
上述通知還提到,醫院要加強健康體重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合理配置專業人員,明確崗位職責并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專業化水平。要制定完善健康體重管理門診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程,指導醫務人員遵循健康體重管理指導原則、高血壓等慢性病營養和運動指導原則、肥胖癥診療指南等提供適宜的膳食、運動、精神心理支持等生活方式干預,合理使用相關藥物,嚴格按照適應證選擇適宜的治療方式。各地衛生健康、中醫藥部門要推進健康體重管理相關專科質控體系建設,加強質量控制和專業指導。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臨床醫學趨向于細分發展,醫院有相對穩定的科室劃分,當前的減肥門診通常由各個相關科室承擔相應的工作,而減肥本身又涉及多科室。做好減肥門診考驗的是醫院的統籌管理能力。國家衛健委的通知文件可以看作是對醫療機構開設減肥門診的指引,有助于推動減肥門診的高質量發展。
謝銘認為,減肥門診設立以后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需要做好科普宣傳,讓更多人知道肥胖的危害,也知道肥胖可以尋求專業醫生的指導。其所在的醫院未來還要成立專門的體重管理中心,將優勢資源整合在一起,讓醫生圍著肥胖患者轉,不用患者跑來跑去,在一個中心完成藥物、中醫、飲食、運動處方等一系列治療。
“減肥不像高血壓,長期用藥基本就可能控制,闌尾炎切了,病程就結束了,減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強的依從性,長期可能還面臨反彈的問題。”況平指出,開起來一個減肥門診并不難,但這項工作需要醫生付出很高的時間成本。從醫院運營和財務角度來看,減重門診的性價比可能并不高。這波減肥門診的熱潮過去以后,有的門診可能還會繼續存在,但如何評價減肥門診的運營效果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