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國鋼鐵鋁需要依賴進口
從1997年到2024年,美國不知不覺的失去了大約500萬個制造業工作崗位,不算非法移民地下工作者,制造業就業人數下降了約30%。美國工業產能空心化直接削弱了它的國防工業基礎。鋼鐵生產無論對造船舶還是造坦克等都至關重要,然而在美國工業所用鋼鐵中,國產鋼鐵占有率從2021年的80%下降到2023年的75.3%。至于另一種關鍵工業原料鋁,美國工業部門使用的國產鋁所占比例從2019年的61%下降 到2023年的55%。美國日益依賴外國供應鏈,這讓美國在地緣政治對手面前顯得更脆弱。
(2)俄烏戰爭本是想放俄羅斯的血,但是美國自己也放了不少
俄烏戰爭把美國的弱點赤裸裸地暴露無遺。
自2022年開始,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了多達1820億美元的援助,提供了大量炮彈、導彈以及無人機、防空系統等先進武器。這些援助令美國國防工業基礎不堪重負,瀕臨崩潰。
例如,美國155毫米炮彈的生產線已難以為繼,美國原本計劃將炮彈產量從2022年的每月一萬四千枚提高到預期的2025年底的月產10萬,所以特朗普急于停戰。即使美國能月產十萬枚炮彈,也仍然不足以既滿足烏克蘭需求,同時又補充美國軍方庫存。美國國防部稱補充庫存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一旦再發生更大規模沖突,美國將無法承受消耗。
(3)美國干預臺海的軍事能力顯然不足
過去臺灣地區是美國印太第一島鏈戰略的關鍵點,美國一直希望靠提供臺灣武器來遏制中國。但是,2024年臺灣購買了價值190億美元的美國武器,包括F-16戰斗機和哈馬斯火箭炮。然而,延誤愈演愈烈。給臺灣生產武器的工廠其實就是供應烏克蘭的那一批。臺灣想要的F-16交付被大幅推遲。如果美國不能同時武裝烏克蘭和臺灣,那么他就不能干預臺海局勢,要眼睜睜看著中國去推進統一。
美國如果真的阻撓中國統一,那武器需求缺口比烏克蘭大幾十倍,不僅需要巨量彈藥,還需要艦船、潛艇和先進的電子設備,而這不是美國現有制造業能承受的。
比如美國“康涅狄格”號潛艇就是個令美國人驚恐的案例。2021年10月,這艘潛艇據稱在南海撞上了一座海底山。由于缺乏熟練勞動力和專業零部件,許多零部件依賴國外供應,最初預計的維修工作耗時是18個月,如今卻已延長至2026年,而且美國造船廠只有一家在本土西海岸的能夠行此類維修。(一旦在戰爭中這家廠被炸了會怎樣?)假設中美發生沖突,西太平洋制海權將至關重要,而艦艇躲到大洋彼岸去排隊維修,美國將失去海上戰略優勢,戰略平衡的天平將倒向中國。剩下的艦隊當然就捉襟見肘。
(4)特朗普妄想借關稅戰振興制造業,以重振軍事實力
特朗普妄想借關稅談判將制造業帶回美國本土,動機之一就是為了扭轉軍事衰退。其目標是通過重振國內生產力,減少對外國制造的依賴,避免在危機中被切斷經濟命脈。但是反對的理由實在太豐富了。從三五年的短期來看好像特朗普肯定是錯的,但從一二十年的長遠來看,特朗普恢復國防工業基礎產能的想法是有意義的,但是短期成本巨大,而且特朗普采取的方式很有害。
中國的軍事建設依賴于數十年來制造業打下的雄厚基礎。以美國現有的工業基礎應對東大主導的沖突是難以想象的。烏克蘭戰爭和西太局勢都清楚地向美國的未來戰略發出了警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