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溫柔而純粹的電影,并非依靠爆發式的宣傳攻勢,而是在口耳相傳中發酵,最終吸引了約80萬人次走進電影院,登上了當年日本觀眾票選的“十大電影”第一位。
后來,它漸漸走出日本,被全世界看到和喜愛。
宮崎駿在隨筆集《出發點》中寫道:“我想在作品中展現孩子們的世界。” 而《龍貓》,就是對這句話最美的注解。
《龍貓》中沒有波瀾壯闊的冒險故事,它更像是一種訊號——在孩子的日常中、在樹林后面、在雨滴敲打傘面的聲音里,藏著那些大人早已忘卻的魔法。
龍貓愛聽雨滴落在傘上的聲音,也許正因為如此,它把傘當作樂器一樣珍視。既然收到了樂器,就送出橡子當作回禮。對于宮崎駿來說,這樣的禮尚往來,是童心世界的自然邏輯。
而那些現實中早已不再出現的巨大樟樹,也在宮崎駿的記憶里高大得如同夢境:“每個人小時候都這樣仰望過一棵大樹吧。”這不僅是對自然的敬畏,更是孩子心中丈量世界的起點。
于是我們明白,《龍貓》的魅力不僅來自它所代表的奇幻世界,也來自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從散落在門口的橡子,到神社背后的巨大樹洞,從灰塵精靈到夜晚的風聲,那些隱藏在我們記憶角落中的溫柔感受,因為這部電影被重新喚起。
在《出發點》中,宮崎駿曾這樣描述動畫的存在意義:動畫的本質不在于創造奇跡,而是通過畫面賦予情感與生命力,讓人們雖然身處舉步維艱的現實社會,依然能觸碰到那些無法言說卻真實存在的情緒與溫度。
如今,當我們重溫《龍貓》,或許仍會在某一幀畫面前駐足,想起那個曾經仰望大樹、在草叢里奔跑的自己。
“那些已經遺忘許久的東西。沒有察覺到的東西。誤以為已經失去的東西。我們相信它們依然存在。”
圖片來源:
《龍貓的家》《啊!龍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