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生鐵”,就是含碳量比較高的鐵(熟鐵含碳量最低,鋼的含碳量介于熟鐵與生鐵之間),特性是硬而脆,但有一個優點,就是冶煉出的生鐵是液態,可以澆在模具中塑形成器,14世紀前歐洲是塊煉鐵,得到的是一種半融化的海綿鐵,需要鍛打成器。因此,只要掌握生鐵冶煉技術,就能較低成本的批量鑄造鐵器,塊煉鐵遠做不到這一點。
春秋時期,還沒有生鐵韌化與炒鋼等技術時,由于生鐵雖硬但脆,不太利于戰場廝殺,因此就被用于農業,國語中“美金(青銅)以鑄劍戟,惡金(鐵)以鑄鉏、夷、斸,試諸壤土”即是如此。大量鐵制農具出現,導致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于是農田變多、糧食增多,進而井田制崩潰,以及戰國戰爭規模越打越大。
戰國秦漢,中國發明了生鐵韌化與炒鋼等技術,讓鐵制兵器整體性能逐步超越青銅兵器,于是漢朝以鐵制兵器為主。因為兵器優勢,所以漢朝才有“一漢敵五胡”之說,比如漢朝陳湯說過“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總之,中國春秋時期出現的生鐵冶煉技術,無疑是革命性的劃時代的發明,對世界歷史與文明進程的推動作用可能不下于蒸汽機的出現。
問題在于:為何中國能發明生鐵冶煉技術,而中國以西卻只能使用原始的塊煉法冶鐵?對此,現代考古破解謎團,中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可謂水到渠成,是建立在龐大技術體系上的自然而然出現的一個發明,并讓中國真正進入“鐵器時代”。
燒制陶瓷技術
冶金是制陶的副產品,因為在燒陶過程中,會無意中投入一些含銅含鐵等的東西,結果會燒出金屬。然后,因為金屬更硬且奇特,會誘使古人繼續探索,最終發明冶金術。但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有足夠的爐溫,不然礦石無法融化或半融化。
距今243萬年前,山西西侯度人已經用火。
距今2萬年前,江西萬年仙人洞人掌握制陶術。
距今萬年左右,中國浙江上山文化燒出彩陶,爐溫在800度左右。
距今5000多年前,湖北屈家嶺文化的黑釉陶,山東大汶口文化黑陶,都表明當時爐溫達到1000度左右。
接下來,再想大幅提升爐溫,其實已經很難了,除非增加鼓風設備,或改進燃料,或改進爐窯。上圖,夏代已有鼓風設備的證據之一。
孫淑云主編的《中國古代冶金技術專論》和李延祥等的《牛河梁冶銅爐壁殘片研究》中提到:距今4000年內,夏代時的遼寧凌源縣牛河梁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考古發現冶金遺址中的鼓風孔,推測是人力通過吹管鼓風;隨后在內蒙古赤峰林西縣大井古銅礦,夏家店文化上層,相當于夏代中晚期,又發現非人力的鼓風吹管。從人力到非人力的鼓風吹管,這顯然是技術演進。
除了鼓風,在爐窯設計上也有進步,從新石器時的橫穴窯、豎穴窯,演進到商代的龍窯。
總之,技術進步使得爐溫提升,直接的結果是夏代時期已能燒制“原始瓷器”,即爐溫硬性要求在1200度以上。關于原始瓷器,福建泉州永春縣“苦寨坑窯夏代遺址”出土過,商代時期出土就更多了。
鐵的熔點較高,但加了碳之后,熔點會降低,含碳量為4.3%左右時的熔點約為1148℃,低于或高于這個比例時熔點會增高。也就是說,夏代能燒瓷,就意味著當時爐溫能冶煉出生鐵。
能夠燒出瓷器,是不是意味著立即就能大規模煉生鐵?當然不能。除了冶鐵技術之外,還涉及到成熟掌握相關爐溫,以及爐溫技術普及。畢竟,當時沒有標準化、沒有科學檢測設備等,很難一直得到高爐溫。很多專家學者都忽視掌握技術成熟與普及問題,只要西方有某個先進孤品,就認為怎么樣怎么樣,缺乏基本常識,后續沒有普及或說明是偶然得到,或說明技術存在嚴重缺陷。
青銅冶煉技術
相比冶鐵,青銅冶煉爐溫要求要低得多,雖然銅的熔點為1084度,但加了“砷”或“錫”之后,熔點降低到900度左右。早期青銅主要屬于砷青銅,夏代之后中國是錫青銅。也就是說,將制陶技術拿過來適當改造,可以比較輕松的適應青銅冶煉。
但光有這些技術,可以制造少量的或小型的青銅器,如果制造大量且大型青銅器,肯定就不行了,這需要能夠承受高溫銅液的容器——坩堝,銅液制器工具——模具等。而在這些方面,中國龍山時代到夏商時全部解決。
首先,坩堝看似貌不驚人,但卻是金屬冶煉中的重要工具,因為必須要能承受高溫,否則銅液、鐵液往哪放?中國夏代之前已有坩堝,但起初承受溫度不高,后來夏商周逐步改進,才逐步提升承受溫度。東周之后,采用陶瓷土與石英砂混合制成陶瓷坩堝,可承受1200度高溫,已經可以承載生鐵了。
其次,制陶需要相應陶窯,煉銅也需要相應銅爐。一般來說,有兩種煉銅辦法,即坩堝煉銅(受限于坩堝,屬于小規模煉銅,也可以坩堝煉鐵)和爐窯煉銅。上個世紀,在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出土的春秋早期煉銅爐,經過整體復原之后將近4米高,與春秋秦漢冶鐵高爐基本一樣,冶金專家李延祥指出“考察它的結構,證明其完全符合現在高爐冶煉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漢代高爐一爐就能煉一兩噸生鐵,產量非常巨大,遠非國外能夠相比。塊煉法冶鐵一爐只有幾公斤到上百公斤,兩者產量根本無法相提并論。
第三,在液態銅液的基礎上,中國很早就發明了陶范鑄造技術,就是將液態青銅澆鑄到陶范里成器。因此,只要做好陶范,就可以鑄造出各式各樣的青銅器。生鐵也是液態,完全可以將這一套技術平移過來使用。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生鐵制品,是2700年前山西曲沃“曲村-天馬遺址”發現的兩件鑄鐵器殘片。
總之,在燒陶過程中,中國解決了爐溫問題,青銅時代解決了坩堝、冶鐵爐、鑄造方法等問題,在這些技術基礎上,自然就能實現冶煉生鐵,這是水到渠成的。因為鐵總體性能超過青銅,兼之鐵礦居多且需求驅動,最終戰國秦漢逐步解決鐵制兵器不足,之后鐵器真正成為主流。
相比之下,雖然西方人說冶銅、冶鐵技術都起源于西亞,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以西沒有生鐵冶煉與液態生鐵澆鑄的鑄造技術,史記記載“大宛以西至安息不知鑄器”,后來漢人教會他們鑄器,歐洲是14世紀后才學會冶煉生鐵、才有鑄造鐵器之說。至于西方有沒有青銅鑄造技術,以史記說“不知鑄器”看,當時估計依然沒有,或者說即便有,也是規模極小的煉銅鑄器,技術不成熟不普及。
上文可知,使用生鐵可以批量鑄造的鐵器,雖然較脆,但卻可以運用到農業等很多地方,至于兵器等鐵器,戰國到秦漢就發明了生鐵韌化、炒鋼、灌鋼等技術。也就是說,不同的應用場景,都有對應的技術解決方案,這就讓鐵器真正普及,但歐洲與中國存在本質差別。
因此,中國是真正進入鐵器時代,鐵器進入社會方方面面,普通人也能擁有鐵器;同時,戰國秦漢之后中國進入中央集權時代,可以組織大規模冶鐵(生鐵冶煉需要組織大量人力)........總之無論鐵器質量還是產量,都遠非中國以外的國家所能相比,中國自然就能長居世界第一。
當然,通過絲綢之路等方式,中國這些技術也不斷向西擴散,推動全世界真正進入鐵器時代。不過,因為除了中國之外,鮮有中央集權國家,而大規模生鐵冶煉需要組織大量人力,所以長期以來,其他國家鐵器相對中國來說依然不夠普及,考古出土的鐵器數量即是明證。
參考資料:《光明網——李延祥:鋼鐵冶金與秦漢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