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0日,當解放軍橫渡長江的炮聲轟向英國的紫石英號軍艦,華盛頓的政客們正忙著討論對新中國的禁運物資清單。
1949年10月1日,當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白宮內部,一場針對新中國的經濟絞殺戰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迪安·艾奇遜在會議記錄中寫道:必須立即切斷與紅色中國的一切經濟聯系。
在美國的主導下,一場持續20年的經濟封鎖大戲就此拉開了帷幕,而這場大戲的結局,卻出乎了所有西方戰略家的預料。誰曾想,這場原計劃"讓新中國跪地求饒"的禁運大戲,最終卻演變成了20年后美國"自己打臉"的鬧劇。
中美脫鉤不可怕,誰求饒誰尷尬!朋友們好,我是青衫彈史,用中國視角看世界問題。全文共2700字,請耐心閱讀,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哦~謝謝!
聲明: 本文獨家原創,內容引用權威資料,并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章結尾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禁止轉載盜版,謝謝~01 禁運鐵幕的升起
1948年,美國在對外貿易方面將世界各國簡單分成兩類:R類和Q類。所謂R類包括蘇聯及東歐所有社會主義國家,Q類是其他國家。對R類國家的任何出口都實行出口許可證制度,稱為R程序。在出口戰略物資時將其分為兩類:一是軍火裝備及與戰爭潛力直接有關的物資,稱之為1A,涵蓋163 種物資。二是戰略重要性稍次的物資,稱之為1B,如鋼鐵、機車、機車部件、商船、載重10噸以上的火車車廂等。
1949年上半年,美國開始討論對中國使用何種管制級別問題,最終定為即R類管制水平。
1949年11月,美國拉攏西歐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總部設在美國駐法大使館。最初只有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6個成員國,隨后盧森堡、挪威、丹麥、加拿大、西德、葡萄牙、日本、希臘、土耳其先后加入,將當時世界除蘇聯以外的已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幾乎全部囊括在內。
巴統將戰略物資分為三類,禁運貨單Ⅰ,主要針對軍需物資,一切軍事裝備和能夠直接用于軍事的物資和裝備被列入該項名單。禁運貨單Ⅱ,主要針對原子能物資。禁運貨單Ⅲ,針對工業制品,屬于監視項目,包括各項工業制造設備等。這其中,針對禁運貨單Ⅰ和Ⅱ中的物資,巴統要求成員國必須對中國實行無條件禁運。
1950年2月,美國要求英國禁運戰略物資到新中國。到了1950年3月美國又單方面宣布所謂《戰略物資管制辦法》,將600余種工業原料列為對華禁運品。這不是簡單的貿易戰,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經濟絞殺,從機床到橡膠,從石油到精密儀器,甚至救命的青霉素等藥品,任何可能助力新中國工業化的物資都被列入所謂的1A 類禁運清單,出口必須經過嚴格審查并具備出口許可證,不僅如此美國還要求所有接受馬歇爾計劃供應的國家也必須接受該項禁運清單。
1950年6月,美國又進一步規定煤油、橡膠、椰油、銅、鉆石、鉛、銀等11種貨品,除非領得特別輸出許可證,不得輸往中國內地和澳門地區。
當時的美國商務部長查爾斯·索耶公開宣稱:“我們要讓新中國的機器生銹,讓他們的工廠停工”。彼時美國參議員揚言:“一粒紐扣都不許流入紅色中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一邊糾集一群小弟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參戰,一邊推動對華禁運進一步升級,中美之間已實質性脫鉤。
1952年9月,巴黎統籌委員會亞洲分支機構設立中國委員會,總部設在東京,該委員會隨即制定了更加苛刻的貿易禁運清單,其中有207種原來并不屬于巴統貿易管制清單中的物資,也被加入對華禁運清單之中,針對中國的禁運項目多達472項,是蘇聯的兩倍,這種差別,被稱為中國差別。
美國的杜魯門總統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要用經濟絞索勒住中國的脖子”,美國中情局的報告更是得意洋洋:“中國工業將因缺乏精密機床而停滯”,美國試圖構建一道封鎖鐵幕,鎖死中國的發展,逼迫新中國向美國低頭妥協。
然而,這看似密不透風的鐵幕,很快就被撕開了裂縫,讓美國的所謂禁運淪為一個國際笑話。
02 鐵幕的破碎
對于美國組織起來的對華禁運鐵幕,周恩來總理看的清楚,周總理說:“資本主義世界并不是鐵板一塊,我們應該區別對待。”經過反復研究,決定將英國和日本作為重點突破對象。
朝鮮戰爭的結束,英國、日本等國就表達了希望恢復與中國的貿易往來的期望。英國,這個老牌列強,在二戰中元氣大傷,經濟上急需外來輸血,對華禁運讓英國損失一個巨大市場。1957年的英鎊危機成為了一個轉折點,英國財政捉襟見肘,1957年3月英國宣布解除對207種非戰略物資的禁運,這一舉動就像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法國緊隨其后,開放了化工原料出口,這些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直接動搖美國精心布置的對華禁運體系。
英國、日本、法國等國通過例外程序、轉口貿易等方式不斷突破美國設置的禁運條款,擴大對華貿易。
1964年中法建交,更是震驚了整個西方陣營,首個西方大國公開建交,1965年法國成為第一個向中國出口成套設備的西方國家。
英國,這個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其表現更富戲劇性。1950年,英國率先承認新中國,是首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但卻不是首個建交的西方大國。英國搞所謂的“留一只腳在門內”的模糊戰略,一方面在政治上追隨美國,一方面在私下偷偷與中國進行交易。
英法的處理方式直接在西方陣營中撕開一道裂口,讓美國的所謂禁運陷入崩潰的邊緣。
盟友們離心離德,美國國內也對所謂的對華禁運產生嚴重抗議。
1971年春天,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引發的"乒乓外交"轟動世界。1972年7月,美國商務部批準波音公司向中國出口10架波音707飛機,這是22年來美國首次對華出口高技術產品。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尋求對華關系的突破,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隨行的商務部長莫里斯·斯坦斯帶著長達200頁的貿易合作意向書。
1971年3月15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使用美國去中國旅游的一切限制。
1971年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結束已存在長達20年的中美兩國間禁止貿易的法令,美國發起的對華全面禁運政策宣告徹底失敗,美國向全世界展現了一波自己打臉的經典名場面。
結語
從1949年到1971年,美國對華禁運長達20多年時間,美國試圖構建一道封鎖中國的鐵幕,鎖死中國的發展,主動與中國脫鉤,最后卻是一幅盟友們的離心離德、自己內部的抗議的歷史名場面。
中美脫鉤不可怕,誰認輸誰尷尬!中國在西方社會的封鎖包圍中,完成工業化進程,成功打造出完整的工業體系,那些曾經試圖用禁運扼殺新中國的聯盟,如今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大國地位。
從巴黎統籌委員會到芯片聯盟,美國對華遏制的劇本不斷翻新,但結局早已注定,任何試圖用封鎖阻擋文明進程的行徑,最終都將淪為歷史的笑柄。
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言:“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這不是狂言,而是對文明韌性的深刻洞見。
參考資料: 1.《1950年代初美國對華禁運述論》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 李才義 2.《美國關于經濟制裁的戰略思考與對華禁運決策》,《國際政治研究》2008第3期。 3.《20世紀50年代美中之間禁運與反禁運的較量》,《史學月刊》2021年第8期。 4.《新中國應對戰略物資禁運的主要策略及成效(1949—1956)》郭永虎 滿鑫垚
作者:青衫彈史 |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歡迎轉發、點贊、關注、評論、贊賞,您的支持對我很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