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L. Pickens,中文名為畢敬士,1900年出生于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亞歷山大,1923年畢業于密西根大學。1925年, 與荷蘭裔美國傳教士伊斯蘭專家知味墨(SamueI M.ZWemer)博士的女兒伊麗莎白(NeIIie EIizabeh ZWemer)結婚。
1910年,知味墨出席了愛丁堡的世界傳教大會,把穆斯林世界列為福音運動的主要目標之一,自此來華傳教士便正式開始了向穆斯林的傳教運動。
畢敬士與岳父 知味墨。
1926年, 畢敬士在華盛頓的羅克河教堂受洗,同年 與妻子受海內外宣教差會派遣來華傳教,先在南京語言學校學習漢語,后遷往上海,在岳父與早年來華的梅益盛(Isaac Mason)影響與啟發下,對穆斯林的工作有著極大的興趣,這一年 畢敬士 在上海加入穆民交際會 (Society of Friends of the Moslems in China)并擔任秘書,妻子為該會編輯通訊。
1927年, 因辦公地點遷到漢口洞庭路43 號,畢敬士夫婦二人也于當年到達漢口,一直到1937年。 1933年, 畢敬士 陪同岳父在中國西北穆斯林地區進行調查。1936年, 畢敬士再次 帶領他的考察隊深入中國西北地區穆斯林居住區考察和傳教。在他的考察過程中,他用影像記錄了中國各地著名的清真寺、阿訇、伊斯蘭教的禮拜、穆斯林習俗等內容,真實地反映了 當時中國穆斯林的生活狀況,同時也大量記錄 了沿途的風土人情。
1937年, 畢敬士受戰爭影響,離開漢口到菲律賓的珍寶島工作,直到1939年回到中國。1942年,畢敬士被從日本人扣留的人質中救出,回到美國,開始就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45年畢業時取得中日文化研究的碩士學位,二戰過后畢敬士一家再次回到中國。1950年,畢敬士夫婦返 回美國,居住在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上,專注于研究和寫作。1985年, 畢敬士 去世。去世前,他將這些有關中國伊斯蘭教文化和歷史的老照片捐贈給了哈佛大學。現在收藏于哈佛燕京圖書館。
第一輯:
第二輯:
今天分享畢敬士拍攝和收藏的1930年代的北平清真寺和穆斯林照片。
北平,新修的天橋清真寺大殿右側及望月樓。前方站立的三人皆為當時北平清真寺的阿訇,1936年。
1925年,北洋政府財政吃緊,最終將作為“廢地”的先農壇外壇地區出售。此舉引發京城交關人紛紛搶購,投資建設個中市場和商業設施。天橋清真寺的哈喇業主,也趁機購入了福長街4條2號院和5條9號院之間的地塊,并且很快在1929年建成了清真寺。
天橋清真寺占地、建筑面積頗大,高度也超過了天橋地區的所有儒釋道建筑。最獨具一格的在于建筑形式,建成的清真寺,并非傳統的華北樣式,也沒有模仿現在流行的那種“阿拉伯風格”,而是呈現出歐式天主堂與傳統寺廟夾雜的外觀特征。
天橋清真寺建成后,曾經長期成為周邊信眾的禮拜場所,在1940年代初日本人占據北京期間,還在此地拍攝了不少反映異域風情(也客觀反映其繁榮)的照片。不過后來因為建筑破損,陸續危險拆了三間門房和后面的拜克樓。到1960年代中后期,此地和其他北京城內的建筑一樣,遭受時代蕩滌,被挪作他用。1985年被全部拆除。
北平天橋清真寺。
北平, 新修的天橋清真寺大殿。
該廟平面布局與宣武門的天主堂頗為一致,在大門前加了一個三間的琉璃瓦歇山頂門房。門房兩邊,還有兩個六角兩層塔樓,陡峭的六角塔頂也鋪設了琉璃瓦。三層的后塔樓一二層是六角形的,三層是內收的圓形,環廊有欄桿,屋頂是半球形。這樣獨具一格的建筑,在北京城南不僅十分醒目,在建筑的美觀和獨特性上也是首屈一指。
天橋清真寺大殿大殿門口, 阿訇與鄉老,經師們合影。
北平天橋清真寺米哈拉布和敏拜爾(講經壇),1936年。
北平牛街,街上一輛運水車。插旗幟的是牛街的西北公學附屬第一小學。現在是回民小學。1936年。
北平牛街清真寺的大殿正門。
北平牛街清真寺的大殿正門上方一筆寫成的“太斯彌”匾額,香爐奇石。1936年。“ 太斯彌”是阿拉伯語,意為“以普慈特慈的真主名義起誓”。
北平牛街清真寺大門和窯窩部分連接的望月樓,右側有一名穆斯林。1936年。
北平牛街清真寺住寺學習的海里凡。
海里凡為阿拉伯語音譯,即繼承者,在中國內地指清真寺經堂教育學校中學到大學階段的經學生。
北平牛街清真寺水房(洗滌處)。沐浴是穆斯林生活中的重要活動,每個清真寺總有附屬的水房,設備齊全,有供熱水的澡堂。中間臺子上的水壺(湯瓶)是每次禮拜前作小凈用的。左邊的木格框是用于大凈的,供全身沖洗。1936年。
北平教子胡同清真寺大殿正門,上懸匾額“清真無二”。
北平牛街回民區回民住宅大門,“張寓”,教子胡同3號宅院。1936年。
北平一座清真寺大殿內景。
北平一座清真寺內窯窩,可能是北平三里河清真寺大殿內。
北平一座清真寺建筑,具體是哪一座不知。
北平東四牌樓清真寺大殿。廡殿頂大殿。
東四牌樓清真寺即東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在東四南大街,元至正六年(1356年)建成,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重修,1920年改建。
一座清真寺大殿內部,原圖未明確具體是哪一座清真寺,可能是 東四牌樓清真寺。
北京東四牌樓清真寺兩庭院之間的過道門。
北京東四牌樓清真寺內,成達師范學校師生合影。
成達師范學校是中國伊斯蘭教著名高等學府。1925年,由唐柯三、馬松亭、穆華庭、法靜軒等創辦于山東濟南。1928年秋,在馬福祥先生等的資助下遷校至北平東四清真寺內。
刻有阿拉伯文經文的香爐。
兩個身處宣禮塔中的穆斯林男子。
王靜齋哈吉。
王靜齋(1879-1949),名文清,以字行,回族,天津人,中國伊斯蘭教著名經學家、翻譯家,與達浦生、哈德成、馬松亭并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名阿訇。王靜齋畢生潛心從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翻譯伊斯蘭經典,譯著極富,被譽為“現代中國伊斯蘭教經學大師”“學通古今中外、品學兼優的伊瑪目”。歷經20年潛心譯著,四易譯稿,先后以文言文、經堂語、白話文翻譯出版甲、乙、丙本3種不同文體《古蘭經譯解》。
北平東四牌樓清真寺。馬松亭阿訇和謝晉卿阿訇。謝阿訇應馬阿訇邀請任北平成達師范學校經師。
馬松亭(1895-1992),中國伊斯蘭教著名阿訇、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名壽齡。回族。北京市人。
據回宗正老人回憶說,這是在壽劉胡同的牛街清真女寺大殿前。右一是管水房的錢老奶奶,她負責收沐浴費。右二是黑奉一阿訇的妻子,稱“師娘”,本人姓楊,亦稱“黑楊阿訇",傳教士左邊的是女海里凡,由師娘帶。大殿上方有馬福祥題寫的女寺匾額,該寺由馬福祥的妾捐錢修建。1936年。
北平穆斯林民間印制的香妃戎裝像。1936年。
幾名兒童從宣禮塔上下望。
回教堂門樓,原圖未說明位置,或為北平清真寺。
一座清真寺的窯窩和講經壇,據稱為北平馬甸清真寺。
五個人手持著鑲框的敕令。回宗正先生回憶:這是北平錦什坊街清真寺及陳列的康熙圣旨。右一是陳鷺州先生。左二蓄著山羊胡子的也許是阿旬。右二是傳教士。1934-193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