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7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擬筆時,在“須”或“需”這兩個字之間進行糾結,一時難以定奪,后來決定用此“須”,而不用彼“需”,理由是語文教師必須要有文化底氣,這是一個必要條件。
在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培訓中,主講教授進行了《儒家禮文化批判的當代視角》的專題講座。教授以魯迅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的坎坷命運為引入,談儒家文化的形成,談儒家文化的歷史發展,從學理上梳理、論證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民族發展的精神內核、底氣所在。條理清晰,有理有據。是一場學術性、文化性非常突出的講座。
但是,在座的大部分語文教師卻紛紛表示聽不懂,不知何為《祝福》,不知祥林嫂是誰,進而不想聽,打瞌睡。這引起了我的思考。一場具有深厚文化底氣的講座,在座的大部分語文教師卻聽得不知暈頭轉向。教授講得神采奕奕,老師們卻聽得垂頭喪氣。這是為什么呢?經過休息時和老師們交流,結合著平時的觀察和思考,個人覺得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部分語文教師是轉崗而來的,中途出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文學學習;
二是大多數的語文教師沒有閱讀過除手上所教的語文教材以外的教科書或文學作品,文學閱讀范圍非常狹窄;
三是大部分語文教師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深度研究的研究習慣,更沒有終身學習的觀念。
教授在講座中談道:“文學是開在史學和哲學枝頭上的花。”我深以為然。語文教科書里的作品都是經過千挑萬選,反復斟酌、論證后才入選的,屬于文質兼美,經得起歷史和哲學考究的優秀作品。但如果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沒有去思考山的另一邊是什么、沒有研究水的下面有什么,沒有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價值或哲學意義。那么其課堂教學,便很容易淪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文化的傳承便難以得到傳承和發揚。在如此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便難以培養得了深厚的文化底氣。
學生的文化底氣,首先應該來源于其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教師,肩負著教師育人,培根鑄魂的責任,關乎學生個人發展前途,更關乎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因此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必須要有文化的底氣。那么語文教師的文化底氣何來?
語文教師的文化底氣應該來自于大量的閱讀。無論是中途轉崗而來的語文教師,還是科班出身的語文教師,都應該充分利用時間,大量去閱讀語文教材,且不能局限于某一本、某一冊、某一年級、某一學段,而是要連續著讀、貫通著讀。教小學的不僅要掌握小學語文教材,也要閱讀初中、高中的語文教材,這樣才不至于小學語文教師不知魯迅的《祝福》,不知道祥林嫂,不知道孔乙己。教初中、高中的語文教師,也要俯下身子,去閱讀小學的語文教材,這樣才能知道學生們在那個階段是進行了拼音的啟蒙、書寫的鍛煉、閱讀習慣的培養等。此外,語文老師也要廣泛地閱讀文學、歷史和哲學,才能清楚文藝復興、焚書坑儒、新文化運動等是發生在何時,有何深遠的影響。
語文教師的文化底氣更應該來自于深入研究、終身學習的習慣。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為長流水。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自身必須持續成長,不斷吸收新知識,保持與時代同步。他強調,教師不應僅滿足于已有的知識,而應如同一條長流水,源源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新鮮的、有價值的知識。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我,不僅擁有豐富而扎實的知識基礎,更要具備終身學習的精神,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海洋,培養他們成為具有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的人。因此,當教師講授一篇文章時,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深入去了解、去挖掘其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等。如給五年級學生教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教師不能就逐字、逐句地翻譯,而是要緊扣“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一句中的“愁”和“喜”二字進行教學。由“愁”字引出導致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亂,結合著杜甫的另一首詩《春望》去感受詩人的愁,只有在學生深入了解歷史背景、作者生平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喜欲狂”,杜甫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形象才可以得到有力的彰顯!
如此,語文課堂才有根可依,才有文可化,才有道可傳。如此,語文教師才能抬頭挺胸,才能儒雅有道,才能底氣十足!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第四小學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藍洲林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