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那么當世界上最后一個人死亡的那一刻,他的死是輕于鴻毛還是重于泰山呢?
當我們凝視這個終極命題時,地質學家已通過超級計算機推演出驚人的時間坐標——在2.5億年后,最后一個人類將見證文明的終章。
人類滅絕的原因
而導致這“最后一個人類”死亡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地殼的變動。
拜當代的科普雜志所賜,很多人都清楚地知道地殼變動是什么。從遠古時期開始,地球上,各個大陸板塊就在不斷地運動,它們或相互分離,或相互靠近,形成山脈、海洋和火山。
這些地形變化不僅影響著地球的地質結構,更對生物的生存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丹霞地貌就是地質變化給世界的禮物)
就比如說,今天在遠離海岸線的青藏高原上,出土了大量海洋生物的殘骸。
這是因為曾經青藏高原所在的區域,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
后來,伴隨著南亞次大陸與亞歐大陸的相撞,地殼開始劇烈運動,使得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碰撞、擠壓,最終抬升形成了如今巍峨的高原。
而那些深埋地底的海洋生物化石,正是地殼變動留下的無聲見證,它們無法適應海洋隆起變成山脈的變化,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青藏高原發現的海洋生物化石)
與這些遠古生物相比,人類擁有著更為復雜的文明與智慧。人類建造了城市,發明了科技,探索了宇宙,甚至開始嘗試去理解并預測地球的未來。
但即便如此,當人類面臨類似海洋成山脈的巨大變動時,或許也只能和這些海底生物一樣,成為生物史上的匆匆過客。
(滄海桑田的變化足以改變人類這種弱小的動物)
英國科學家計算得出,在大約2.5億年之后,所有的大陸將會重新合并,形成一個新的“超級大陸”。這個超級大陸將會四面臨海,且在中間會有一個“內陸海”。
如此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足以讓全世界所有人類感到恐懼。且不說地殼相撞造成的力量沖擊等于多少個核彈沖擊,即使人類躲過了這樣的沖擊,后續發生的一系列災難,也足以讓人類感到膽戰心驚。
- 災難一:極端氣候。
首先,大陸的合而為一,意味著地表大部分區域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
因為這么一大塊陸地,一定會有相當部分的面積,會朝赤道聚集。隨著這部分大陸向赤道位置聚集,原本就位于赤道的地區將變得更加炎熱,而其他地區則可能氣候變化無常。
人類將不得不面對大自然的冰火兩重天,最終死于極端的惡劣氣候。
(很多地方可能已經是冰天雪地)
災難二:火山活動與氧氣變化。
其次,大陸移動過程中會有大量的火山噴發。火山活動不僅會導致空氣溫度進一步上升,還會使空氣中的氧含量發生變化。
科學家預測,在2.5億年之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能會達到現在的1.5倍左右,屆時將有無數生物死于缺氧和窒息。
災難三:海平面上升。
再者,海平面上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以及南極洲向其他陸地靠攏,冰山絕對會大量融化,導致海平面快速上升。
屆時將有大量土地被海水淹沒,人類終究會葬身魚腹(如果那個時候還有魚這種生物)。
人類的應對之措
那么面對這樣的情況,人類是否可能會無能為力,答案或許會很扎心。
有人會說了,或許可以仿效科幻電影里的末日堡壘,度過這一困境。而事實就是,在現實中,已有諸多富豪或國家機構,在打造這樣的設施。
但問題是,就像當年的生物圈二號一樣,這樣的設施,不僅耗資巨大,而且技術實現難度極高。
(末日堡壘的CG圖)
生物圈二號曾是人類試圖在封閉環境中模擬地球生態系統的一次大膽嘗試,可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在一次意外當中,封閉艙內氧氣濃度下降至14.2%(正常為21%),導致25種脊椎動物滅絕,印證了人工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而且即便我們能夠克服技術難題,打造出看似完美的末日堡壘,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那也不過是少數人的避難所。
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富和資源去爭取一個進入堡壘的名額,只能在絕望中等待末日的降臨。
而且,就算有幸進入了末日堡壘,又能怎樣呢?堡壘內的資源終有耗盡的一天,一旦資源枯竭,堡壘內的人們又將何去何從?
也有人認為,或許可以進入太空,開啟一場太空歌劇的浪漫。
隨著人類對太空探索的不斷深入,人類已經發現了許多潛在的可居住星球。例如,火星、月球以及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如木衛二、土衛六)上的冰層和水資源都為人類的星際移民提供了可能。
著名的硅谷鋼鐵俠馬斯克就一直有這樣的計劃,但問題和生物圈二號一樣,這樣的技術對于現代人來說,還是過于超前,超前到僅僅停留在PPT上的概念,目前缺乏可實際落地的可能性。
(馬斯克就一直有進入太空的夢想)
也有人覺得或許可以和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的劇情一樣,向下深耕,一直住在地底。
但是,在面對板塊相撞的巨大威力時,這些地底設施能否扛得住如此強大的沖擊,目前尚無定論。
當然,距離2.5億年后還有很長時間,一切都有變數,或許彼時的人類已經解決了生物圈二號的技術難題,實現了末日堡壘的量產,說不定那時的人類已經可以隨意進出太空,對地球的苦難早已說了再見。
放在這樣的角度來看,現代人擔心2.5億年后的人類會滅絕,或許也是一種杞人憂天。
但這種杞人憂天的背后,卻是人類對于生命的堅持,對于自身存在的相信。
所以,當世界上最后一個人死亡的那一刻,他的死或許并不能簡單地用“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來衡量。他代表著人類文明在地球上的終結,但同時也見證了人類曾經在這顆星球上創造出的輝煌與偉大。
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人類最終走向滅絕,我們的存在也并非毫無意義。我們曾經來過,我們曾經努力過,我們曾經為這個世界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這,或許就是人類存在的最大價值所在。
參考資料: 1、中華網《超級計算機算出人類滅絕時間:2.5億年后 地球將回歸盤古大陸》 2、中華網《科學家算出人類滅絕時間 屆時全球將面臨極端高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