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輔助裝置在先天性心臟病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CHD)是小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缺陷之一,其嚴重程度從輕度心臟結構異常到復雜的單心室循環疾病不等。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能夠存活至成年(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ACHD),但部分患者仍會因心力衰竭而面臨長期的治療挑戰。對于終末期心力衰竭的CHD患者,心臟移植是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然而,由于供體短缺和移植等待時間長,許多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間出現病情惡化。因此,心室輔助裝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VAD)作為橋接至心臟移植(Bridge to transplant, BTT)、橋接至恢復(Bridge to recovery, BTR)或長期心臟支持(Destination therapy, DT)的手段,在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應用逐漸受到關注。最早的VAD主要應用于成人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隨著技術進步和設備小型化,其應用逐漸擴展至兒童及復雜的CHD患者。然而,由于CHD患者的心臟解剖結構異常,標準的左心輔助裝置(LVAD)、右心輔助裝置(RVAD)或雙心輔助裝置(BiVAD)在這類患者中可能需要特殊的適配和個體化調整。
本次晨課中,高宇晨醫師從心室輔助裝置的早期探索開始、針對心室輔助裝置的技術發展及相關臨床研究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希望通過此次分享,能讓大家更好的了解心室輔助裝置在先心病患者中的應用,以期為臨床決策提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