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自己的努力,而是得到了更多人的幫助。因此,在探討個人成功的關鍵時,這6個認知至關重要,只有聚焦“當下我能貢獻什么?我的行動對誰有益?”才能突破自我的局限,發揮個人價值。
春暖花開
好文 3541字 | 10 分鐘閱讀
關于“人的價值”的理解,很多人下定義,我特別喜歡愛因斯坦的定義。
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愛因斯坦
某種程度上,“人的價值”必須是外部檢驗的。
為什么我要引用愛因斯坦的話,我想告訴大家,我們不僅僅要有對自己的價值判斷,還要有對他人、對社會,有貢獻價值的部分,這才是我們對“人的價值”的理解。
也就是說,“人的價值”其實是外部評價,也就是你對社會、對他人、對組織、對家庭、對朋友貢獻的價值,才是價值界定的對照組。
所以,愛因斯坦才會說,只有獻身于社會,你才能找到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我特別喜歡他講的有風險,這意味著我們會有挑戰、沖擊,各種的搖擺,甚至我們沒有辦法界定這些付出和努力,是不是會有收獲。但是,只要你認定這利于社會、利于他人、利于進步、利于美好,價值其實就被確定了。
所以,在討論“人的價值”的時候,我們先框定范疇,在這個范疇內做討論,會讓我們感受到價值的意義。
“人的價值”的另一個維度是彼得·德魯克對個體的描述方式。
個體,百無一能,又無所不能。——彼得·德魯克
我們怎么理解這句話?如果你是一個純粹的個體,是什么都做不了的,哪怕在今天強大的技術之下,因為個體沒有辦法孤立于一個社會中,但如果你能和很多人組合在一起,你又無所不能了。
我很喜歡這個表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常常引用這句話給年輕人聽。在《管理的常識》中,我界定了組織和個體的關系,我們一定要清楚地知道,組織真正尊重的,是有價值貢獻的人,組織不是平等地尊重每個個體。
有些年輕人說,我是“強個體”,組織就應該尊重我。可是組織真正尊重的是價值貢獻,價值貢獻大,尊重程度就高;價值貢獻不大,組織可能就不管你了。
所以德魯克才會說,如果你對組織沒有價值貢獻,也沒有跟其他人的合作,確實是百無一能的,但是一旦你能夠跟大家組合在一起,雖然你個人能力很弱,你又無所不能了。
因此,我們需要擺好自己的位置。隨著數智技術的推進,我們幾乎要說,個人時代出現,但是,我還沒有用這個詞,因為我還是想告訴大家,也許我們是“強個體”,但是接下來,我們還是要理解真正的價值是什么。
當我們理解價值是什么的時候,才能真正理解一個人的成就怎么去釋放。
星巴克所秉承的觀念“沒有員工,只有合伙人”,星巴克把員工稱為“合伙人”的做法不只是稱呼的改變,而是把人真正當作價值主體,并拿出實際行動來表達尊重。
舒爾茨在星巴克推崇“伙伴文化”,告訴大家怎么看待每一個成員,怎么讓每個成員看待自己,因此,舒爾茨強調“烏班圖精神”。
“烏班圖”是南非領袖曼德拉推崇的一種傳統價值觀,意思是“人道待人”。舒爾茨有一次和畢業生交流,銘記“人道待人”這個詞,成功不取決于經濟上的決定,而是你能不能與他人分享,無論是事業上的,還是人生。如果你能夠“人道待人”,也就是你愿意將心比心,愿意與別人分享、利他,這也是星巴克能夠成功的原因。
“畢業生如何想要取得成功,就要銘記這個詞。因為成功不取決于經濟上的決定,而是與他人分享,不論事業,還是人生,這才是最大的成功。”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
在組織行為中,我們非常關心組織強調的價值判斷,也就是你怎么跟別人相處。
為什么一個很普通的員工,慢慢會成長為核心高管?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集合更多人合作。這個是關鍵。
在企業里,我常常被一些能力很強的人問,為什么我比他能干,可他爬的比我快?也就是晉升速度比他快。我說因為你是個人能力強,而他是可以讓很多能干的人合在一起做更多的事。
從組織的角度看,當你能集合更多的人去做事,組織給你的信任程度會更高。所以在組織系統中,我們很關心人與人之間怎么去合作和互動。
這是倫理學者諾曼·布爾1969年在《倫理教育》中總結了社會博弈的四個層次。
第一層:鐵律
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就對你不好,這是鐵律。
第二層:箔律
別人應該受到什么樣的對待,我們就應該怎么樣對待別人,這是箔律。
第三層:銀律
你自己都不愿意受到的對待,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也就是儒家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銀律。
第四層:金律
你希望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怎么對待別人,這是金律。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哪怕是社會博弈的維度,我們依然可以選擇“金律”,這樣你就會得到非常好的合作,你的價值也因此會被確認下來。
我在沒有學習這些理論的時候,我個人覺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經很高了。如果按照四種博弈關系,上面還有“金律”,我們就不能僅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需要“推己及人”。這是我們了解個體價值的有一個維度。
也就是說,從博弈的角度看,個體的價值依然要回到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中來確認,這是需要大家理解的部分。
我們在討論個體價值時,也要討論同理心。
很多人問我,今天這么焦慮、波動、變化的環境中,如果想成為一個領導者,更重要的是什么?我說是同理心。因為現在太多元了、太焦慮了,各種情緒,各種價值觀,因為同理心變得更重要。如果沒有很好的同理心,能夠真正換位,將心比心,是很難與別人一起工作的。
可能我們會尊重個體,甚至保有個體的獨立性或者特性,但你也可能因此變得沒辦法合作了。
有年輕人問我,如何才能走到更高的崗位上?我其實不擔心年輕人的專業技能、個人能力以及對數字工具的運用,我比較擔心的是,當我們強調自己是強個體的時候,我們的同理心可能不夠。如果同理心不夠,我們很難真正跟別人合作。
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算得上是一位尊重勞動者的領導者典范,他的管理實踐體現了對人的理解和關懷。劉強東出身農村,因此特別希望配送員兄弟們,能在老家縣城買房,這個樸實的出發點,恰恰成就了京東的商業模式。京東把快遞小哥作為公司的正式員工,與他們分享公司所取得的成就,是京東競爭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你服務不好你就必須走人。苦點、累點,只要服務好了,公司一定給你很好的待遇,薪酬福利。我們幾乎每一個,我相信工作五年以上的配送員兄弟,絕大部份人都能夠在老家縣城買套房子。
——京東創始人 劉強東
討論“個人價值”的最后一個維度,是個人的創造力。
這是一組統計的數據。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底,國內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而“2022中國零工經濟行業研究報告”認為,中國一線城市的靈活用工占比達到25.6%,零工需求將不斷釋放。到2036年或能達到4億人左右。
個人價值的創造,的的確確與個人的創造力直接相關,當我們擁有創造力的時候,又有這么多靈活就業的空間,個人價值是比較容易被釋放的。
在關于“個體價值”的討論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核心要點:
首先,對“個人價值”的界定需要聚焦個體與他人的關系,這一視角的本質外部化,即外部界定。也就是說,哪怕“強個體”,個人能力很強,局限性依然顯著,只有當你跟更多人協同合作,才能與更多人組合在一起,無所不能。
第二,博弈論視角也表明,“利他”才能產生更多的價值。
最后,在當今環境下,同理心與創造是構建“個人價值”不可或缺的認知基礎。
從這些維度去理解并踐行“個人價值”,我們會更清晰地知道如何與當我們擺正之后,就會很清楚自己如何與世界相處。
現實中,我們常常陷入認知的偏差,比如我們覺得“懷才不遇”,強調自身的重要性并抱怨缺少外部機遇。如果存在這種心態,不妨問問自己:“當下我能貢獻什么?我的行動對誰有益?”當我們能逐一落實具體行動,我們會發現機遇的涌現,并收獲更多人的支持與助力。
一個人的成功關鍵并非源于自身的努力,而是他人的幫助和認可。因此,我們對“個人價值”的認知應該轉向外部視角,而不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只有這樣,“個人價值”才會真正彰顯出來。(本文完)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