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這一兩年,不管是618,還是雙十一,都越來越冷清了。國內電商似乎進入了無解的瓶頸期。
比如去年雙11,李佳琦直播間第一次沒公布GMV;拼多多撤下百億補貼倒計時牌……
然而另一場更瘋狂的“造富”運動,卻正在另個國度印尼上演。
就連當時的平臺被封殺,那1000個中國直播間換個“馬甲”,依然爆火,還GMV反升184%……
這個人口2.7億的國家,2023年電商交易額沖到538億美元。
更扎心的是,當國內商家在價格戰中頭破血流時,而其他的中國老板正用“中國制造+本土化”的套路,在印尼悶聲發財。
為什么冷的是國內,熱的卻是印尼?
這里沒有本土巨頭,只有中國品牌在狂歡.
印尼制造業集中于紡織、食品等低端領域,而一些復雜工業產品都是長期依賴進口。
在面對2.7億人口的電商需求里,本土產能根本無力支撐,而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它的供應鏈成了唯一選擇。
比如說雅加達數碼商圈內,OPPO、vivo門店數量超過便利店。
根據IDC的2024Q1的報告顯示,40%攤販使用小米手機。
看似繁榮的印尼電商,其實根基都扎在中國工廠里。
2020年,印尼限制跨境電商,要求外資解決本地就業機會。
然而中國企業二話不說,直接響應了它的需求。
比如OPPO投資建廠實現貼標本地化,極兔速遞日均處理800萬單包裹,雇傭1.2萬印尼員工……
更諷刺的是,政策壁壘反而加速滲透,根據印尼2023年抽查數據來看,70%標榜本土的電子產品實為中國貼標貨。
市場規則的勝利者,永遠是效率與技術的掌控者。而印尼的困境,恰恰暴露了工業化的代差。
2023年,OPPO在蘇拉威西漁村占據25%市場份額;紅米Note系列在Shopee平臺3分鐘售罄5萬臺。
更扎心的是,傳音針對群島通信痛點推出四卡四待手機,年銷120萬臺碾壓所有本土品牌總和。
就連印尼濕熱氣候倒逼中國企業的技術升級。
美的耐濕熱空調直接占了32%的市場;而海信投入3000萬研發防雷擊電視,故障率從15%降至1.2%,用“雷損十倍賠付”撕開市場缺口……
當印尼工廠困于品控時,中國企業已制定行業標準。這種差距,不是資金能填平的。
廣州美妝Skintific在印尼通過本地研發、清真認證和國旗色包裝,收割大量當地消費者的心。
根據2024年Q1歐睿數據來看,它的艾蒿除痘泥面膜占中高端市場18%。
反觀本土品牌Wardah,6—8個月的研發周期,在中國競爭者45天的迭代速度面前,顯得笨拙而無力。
而這場游戲的殘酷在于,2.7億人的消費升級紅利,最終滋養了中國老板們的錢包。
從手機到快消品,中國制造通過本土化改造、物流基建與精準營銷,構建30%以上的穩定溢價。
這不是商業競爭,而是工業文明對初級產業體系的降維打擊,就用你的市場,養我的技術。
印尼人樂呵著在手機里下單時,以為自己在自由地網購,卻不知連呼吸的空氣,都被中國電商標好了價碼。
當村民以為是薅羊毛,卻不知被當作平臺的活體ATM。
從2023年第二季度開始,Shopee的“砍一刀”讓印尼村民像中毒一樣,瘋狂拉人頭。他們以為自己能白嫖手機,結果每天給平臺貢獻12次點擊。
再看看那0.01美元的紙巾肥皂秒殺,根據Statista的2024年3月份的數據統計,Shopee日活用戶突破4800萬,其中72%來自鄉鎮。
收割完窮人的流量,鐮刀又轉向了土豪的錢包。
2024年4月,Lazada上線愛馬仕、戴森專柜,單場直播銷售額破千萬美元……
可誰也沒想到,阿里在第二個月發出內部簡報顯示,AI算法鎖定高凈值用戶,黃金轉化率暴漲5倍。
窮人在搶紙巾,富人在買身份,中國平臺把印尼人切成兩半,榨出雙倍油脂。
連禱告都能賣貨,宗教成了流量密碼。
根據Statista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Skintific東南亞市場銷售成績優異,在兩大電商平臺Shopee和Lazada中市場份額分別位居第一。
它靠的不是技術,而是“停電救命寶”充電寶和“頭巾專供彩妝”等這些熱點詞。讓它在齋月期間銷量暴增30%,單月狂賣5800萬。
雖然在TikTok印尼站的“宗教主題”,它的直播觀看量高達2.3億次,結果本土品牌Wardah直播間流量不足1%。
你以為買的是化妝品?其實是給中國工廠交的“信仰贖罪券”。
從手機到冰箱,印尼掉進“中國貨陷阱”。
Shopee上70%的3C賣家來自華強北,Lazada美妝Top10中8個是中國白牌。
從爪哇漁船的OPPO手機,到雅加達公寓的海爾冰箱,印尼人從生到死都在給中國貨打工。
這不是買賣,是21世紀的“工業鴉片戰爭”。印尼人的吃喝拉撒,早被中國巨頭算得透透的。
2024年2月,極兔在雅加達貧民窟新建12個倉庫,本土快遞公司市占率跌破15%。
而算法都能算準發工資的日子,就連買包衛生紙都要推“印尼專供款”……宗教?習慣?在中國平臺眼里,全是流量密碼。
其實更扎心的是,印尼人以為自己在享受網購自由,卻沒想到,自己連消費記憶都被云端備份。
他們每點一次“立即購買”,都是在給中國巨頭的財務報表添個零。
印尼官員舉著“反傾銷”大旗沖進倉庫時,貨架上擺滿貼著紅白國旗的中國貨。
那些鮮艷的國旗色包裝,此刻成了對中國企業最鋒利的諷刺。
在2023年10月,TikTok宣布以8.4億美元收購印尼最大電商平臺Tokopedia,用戶行為數據已通過海底光纜傳回深圳服務器。三個月后,其電商GMV暴漲184%。
雅加達議會還在爭論著《數據主權法案》,Shopee的5000名本地客服已經用爪哇方言哄著家庭主婦們下單,而服務器里的購物車數據正實時同步到上海機房。
如果說數據游戲是軟性操控,那么生產線上的魔術更讓人瞠目結舌。
就在2022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巴淡島自貿區擺開流水線,92%的零件從中國漂洋過海,印尼工人擰上最后一顆螺絲,“本土制造”標簽就讓關稅直降5%。
到了2023年底,紅米Note 12系列在印尼銷量突破120萬臺,消費者舉著“支持國貨”橫幅搶購,卻沒人注意手機主板印著“比亞迪電子-深圳”的激光編碼。
而這種“螺絲刀工廠”模式,本質是用政策漏洞編織的商業陷阱:印尼政府試圖用關稅保護本土產業,卻反被中國企業當作降本工具。
在2023年齋月期間,OPPO給伊斯蘭學者聯合會捐了120萬美元的平板電腦,換回22所宗教學校在周五禮拜時,提及品牌。
海信電視植入本土狗血肥皂劇,女主被出軌后摸著屏幕哭訴“中國技術就是可靠”時,當晚同款電視銷量暴增300%。
更隱秘的是,Skintific產品包裝印印尼國旗紅白色,直播間主播佩戴傳統頭巾,甚至將《古蘭經》的片段印在快遞盒上。
極兔也在6月份啟動了“清真寺包圍計劃”,在73%的宗教場所旁設快遞柜,推出“禮拜時間免運費”。
到了2024年3月,本土物流JNE日單量從200萬暴跌至30萬,被迫關閉47%鄉鎮網點,1.2萬名員工瞬間失業。
這場游戲最諷刺的結局是什么?
2023年印尼電商的商品交易總額已經達到了538億美元,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市場。
其中63.5%是貼著“本土制造”的中國貨。
印尼政策越封殺,中國供應鏈綁定越深,畢竟在規則博弈場,贏家永遠是更擅長“換馬甲”的人。
印尼人以為買的是本土品牌,從零件到系統,全是Made in China。
參考資料
地球知識局:《印尼,中國老板的快樂福地》
tmo group網:《美妝出海案例精選:2年賣8億!Skintific如何霸榜東南亞美妝護膚電商?》
跨境眼觀察:《這家中國血統東南亞“本土品牌”如何就地掘金?》
雪球:《流血的印尼,排擠中暴富的華人》
跨境頭部:《Shopee全年GMV排名第一,再續東南亞電商神話》
雨果網:《創業、帶隊、拆解難題,她們正在Lazada書寫著自己的出海故事》
聽風談投資:《印度尼西亞:中國創業者和中國品牌的樂土》
作者:ESP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