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如此漫長·如此濃郁——黃永玉新作展”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開幕,并于4月16日正式對公眾展出。此次展覽由世博會博物館與北京畫院聯合主辦,通過上海敘事的新視角,集中展示了黃永玉90歲后創作的彩墨、版畫、雕塑等200余件作品,并系統性地展出了他的手稿、出版物及文獻檔案。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在開幕式上表示,上海是黃永玉朝思暮想和創作的重要的源泉。“今天在上海,我們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新作展。開篇的‘要到上海來’即將展覽引入上海的文化語境之中。”
展覽現場
91歲高齡籌備“新作展”,筆耕不輟
“我一百歲開畫展,開一百張畫的畫展?!边@是2022年,98歲高齡的黃永玉許下的心愿。黃永玉生前為籌備“百歲畫展”,曾專門創作了一批畫作。遺憾的是,2023年6月13日,99歲的他與世長辭,此愿未了。在黃永玉辭世一周年之際,“如此漫長·如此濃郁——黃永玉新作展”曾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這也正是對他“百歲畫展”心愿的彌補。此次黃永玉“新作展”巡展到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展出,加入了上海敘事的新視角,用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示了黃永玉與上海的關系。
展覽現場
黃永玉在中國畫、版畫、油畫、雕塑、陶瓷、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等眾多領域都涉獵廣泛。此次展覽集中展現了他90歲后創作的彩墨、版畫、雕塑等作品,題材廣泛多樣,記錄了他所深愛并有趣的世界:詼諧的自畫像、百態生肖圖、最愛的荷花和水仙、養過的寵物、朋友送來的大龍蝦、晚年的自況……
水仙圖,2019年
相思一種 閑愁萬端,2018年
“90歲以后,父親每天的生活不過畫畫、寫作兩件大事”“要么上午畫畫,下午寫作;要么上午寫作,下午畫畫”。黃永玉之子黃黑蠻曾說。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在開幕式上表示,當年為黃老策劃“入木——黃永玉版畫藝術展”的時候,問老先生北京展完以后有什么想法?黃老說一定要來上海。所以他的百歲展覽“黃永玉新作展”在北京舉辦之后,我們就想還要來上海,因為黃老說,在上海他得到了最多的滋養,結交了最好的朋友。
“在黃老91歲高齡開始重新啟動他的‘新作展’計劃的時候,上海也是他朝思暮想和創作的重要的源泉。今天在上海,我們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新作展。”吳洪亮說,叫“新作展”,當年也曾被詬病說老先生怎么還有新作?“大家看看他在90歲之后還有怎樣的創造力,他說自己畫的比以前還好,還有思想,到最后一張作品手還是穩的,還在畫他的愛情?!薄包S永玉先生是一個奇跡,在一張畫里頭表現詩書畫境,給我們的滋養是多維的,是能讓我們共情的?!?/p>
十二生肖外篇,2019年
畫展題目“如此漫長,如此濃郁”來自黃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太陽下的風景》,講他與沈從文先生的交往,原句“經歷的生活是如此漫長、如此濃郁,那么彩色斑斕”,似乎也意在展現黃永玉跨越一個世紀的生命,漫長濃郁而又斑斕多姿。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中的每一筆、每一幅廣泛的題材,風趣的題跋,多樣的筆墨都向我們描畫了這個世俗中已經功成名就的黃永玉先生,90歲后仍舊孜孜不倦地學習,勤勤懇懇地作畫,一筆一筆地寫書,仍舊對這個世界保有巨大的熱情。”世博會博物館館長劉文濤在開幕時說,“黃永玉先生不僅是藝術家,更是文學家,看黃永玉先生的作品,不僅要看畫,更要讀文字,去體會黃永玉先生的豁達與好玩。”此次世博會博物館的展陳設計中也在大部分作品展簽旁設置了二維碼,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讀到畫作上的全部題跋。
上海是他口中“永遠傾心”的城市
步入展廳,展陳設計以彩虹色點亮展廳空間的各個部分,呼應黃永玉名言“為了太陽,我才來到這個世界”,如同他筆下熠熠生輝的藝術世界。
展覽現場
展覽圍繞不同的藝術主題劃分為七個單元——開篇通過“要到上海來”將展覽引入上海的文化語境之中,回溯黃永玉早年及在上海期間的經歷,展現他在這座城市中的交游與藝術影響;“生肖說”成組呈現他創作的生肖系列日歷,“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探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幽默詼諧的漫畫語言映照出他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花常好 人長壽”通過展示黃永玉筆下的水仙、荷花等花卉,映照他對自然之美的鐘愛與寄托;從“何處是歸程”到“如此漫長”及“根深歲長”,展覽的后半部分以時間脈絡延展敘事,寄托黃永玉在漫長歲月中的流光回望,訴說他對風景、對人世的沉思與深情。
展覽現場
黃永玉曾說,“我這輩子最傾心的地方莫過于上海?!贝舜紊虾U镜恼褂[特意在開篇通過“要到上海來”將展覽引入上海的文化語境之中,回溯黃永玉早年及在上海期間的經歷,展現他在這座城市中的交游與藝術影響。
“我永遠喜歡上海,雖然我年輕時代的生活無一天不緊張,不艱苦,我仍然懷念它,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替代?!鄙倌挈S永玉透過鐘愛的《時代漫畫》和《上海漫畫》,認知了時代風潮、社會百態與幽默的力量。1947 年,他背起裝著書籍和木刻工具的小包袱,獨自闖蕩上海。
行囊,2021年
展墻上,幾行文字:行囊,寒磣之極的小包袱里,裝著三本高爾基、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本線裝黃仲則、一本魯迅、兩本沈從文、一本哲學詞典、四塊木刻板、一盒木刻刀、壓在十七歲的小小肩膀上……大上海這么大,黃永玉這么小。
回首,便是該單元特別呈現的《行囊》等上海主題代表作。畫作中,一位稚嫩的少年背著比自己還大的背包,被壓到軀干俯傾、膝蓋彎曲。他曾在序中自述:“我年輕時用厚帆布做了個大背囊,裝木刻板、木刻工具、喜愛的書籍,還有一塊被人當笑話講的十幾斤重的磨刀石。一聽到槍擊炮聲,背起背囊跟人便跑”。
從展廳的第一張畫——《行囊》中,觀眾能看到他帶著他的希望來到這里,而且在這里又裝滿了所有的夢想,走遍了全世界。
黃永玉在《蜜淚》中提到他初到上海的窘迫、辛苦的生活:“1940年代上海的生活真是萬分艱難。首先是住房,交出壓垮了腰的房租,然后是吃飯、穿衣、然后是參加社會生活。現實生活的壓力和藝術性的真誠經常發生矛盾,如果說房租每月是五十元的話,木刻作品的稿酬是五元,那么每月得刻出十幅木刻才能解決房租的問題……”
展覽現場
在上海的那些日子里,黃永玉不僅認識了李樺、野夫、陳煙橋等木刻界前輩,交往了巴金、臧克家、樓適夷等文學名家,還與漫畫家張正宇、陸志庠、張樂平等交好,更是與汪曾祺、黃裳結為“三劍客”。對他而言,上海最難忘的是收獲了與一眾朋友的友誼。
“上海是父親年輕時生活和創作的地方,這時期是他藝術生涯的重要階段,在上海他結識了許多對他影響深遠的前輩和摯友,他們對父親的幫助和厚愛影響了他的一生?!秉S黑蠻說。
畫中文字是其幽默的注腳
回望他的人生,黃永玉自學美術,文學,被稱為一代“鬼才”。
黃永玉出身貧苦,從小出來闖蕩社會,豐富的資歷造就了如今自成一格的畫風。他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后來輾轉到上海、臺灣和香港,終成為中央美院教授,他設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更是家喻戶曉。
黃永玉2019年《猴說》
黃永玉曾說,“我的半輩子是一刀一刀地鏟,一筆一筆在畫,后來一個字一個字在寫”。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知名學者陳子善在開幕式對談中提到,在20世紀文化發展過程當中,既是畫家、美術家,同時又是作家、文學家的并不多,而黃永玉是其中能將文學跟美術結合得很好的一位藝術家。他的藝術創作涉及各個門類,從最早的木刻、漫畫到水墨畫、油畫、雕塑,而文學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創作范疇,出版有《永玉六記》《醉八仙》《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郁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書。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
此次展覽亦打破藝術與文學的界限,以一段段雋永的文字作為開啟每一單元的引首,呈現黃永玉“畫為形,文為魂”的創作哲學,畫作中噴薄的生命力與文字里沉淀的哲思彼此碰撞,給予觀眾多重文化滋養。
展出作品中,短則數十字,長則上千字題跋可謂黃永玉畫作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彰顯出其詼諧幽默的風格。更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離我們的時代不遠,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從中讀懂世情和人生自況。
“生肖題材”系列以稚拙造型配以詼諧題跋,既風趣幽默,又機智反諷,諸如“老虎屁股摸不得,請問老虎哪個地方摸得?”“看哪牛在接吻,否,對吹也。”
展覽現場 生肖系列
展覽現場 生肖系列
對于他所鐘情的荷花和水仙題材,文字中傳遞的則是另一種對時光易逝的似有若無的哀傷。“我這一輩子跟水仙的來往應算是最多的了。幾十年就靠水仙提醒,時光倏忽,人世渺茫,眼看百年很快地到來,真覺得有點好笑和殘忍?!?/p>
宋元君到底想畫啥圖,2020年
在《宋元君到底想畫啥圖》中,題跋多到可以單拎出來作一篇精彩短文;在作品《李時珍先生隨想》中,無論筆觸的夾縫間,還是大幅的留白里,甚至畫筆下李時珍的衣袂上,都成為黃永玉揮灑的題字空間。
李時珍先生隨想,2021年
展覽現場《煞風景》
《煞風景》則以詼諧跋文與水墨并置,諷喻古今雅集與現世荒唐事,借文人畫意趣與漫畫式夸張,在自嘲中透出對世事的通透豁達。
黃永玉《小夜曲》2023年
《小夜曲》是黃永玉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創作于2023年5月16日,也為這場展覽做著浪漫注腳。畫中青年男女在藤蔓環繞的夜色中依偎,定格了一段跨越世紀的青春記憶。
今夜,2022年
“愿每個人都有美好的今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十年如此,百年如此,告訴子孫們,人應該擁有如今夜之權利,過寧馨如今夜之日子?!闭褂[以畫作《今夜》收尾,表達的是時間凝練縮影,也是對生命詩意的回望
99歲時黃永玉曾坦言其作品分“認真畫”與“為思想而作”兩類,畫中文字恰是其幽默靈魂的注腳,也體現了黃永玉深厚的文學素養。
此次展覽由世博會博物館與北京畫院聯合主辦,展期將持續至6月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